“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上影节首映点燃现场:真实犀利直击当下都市情感
差不多十六年前 , 我开始“求偶”的时候 , “剩女”的这个概念也开始走入了公众视野 。 十年前我结婚的时候 , “剩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 , 至今如是 。
在我看来 , “剩女”的出现 , 是女性解放与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 所谓“剩女” , 其实是有能力 , 经济独立 , 有个性的优质女生或独立女性 。 由于“剩女”是一个富有歧视性的词汇 , 下文将不再“引用” 。
“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本文图片

纪录片《“炼”爱》中的五位女生 , 都是能够在阶段性的人生中“自洽”的女生 。 她们努力寻找真爱或可靠的伴侣 , 期待进入另一个阶段的人生 , 这无可厚非 。 但是 , “值得的”爱情与婚姻 , 很大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 她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邂逅”到 , 也可能终身与之无缘 。 就算是后面的结果 , 我相信她们也可以优雅地度过一生——爱情与婚姻并不是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必备指标 。
在“男大当婚 , 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 影片中的五位女生在生活中没少得到长辈乃至同辈的“关心” 。 这些“关心”大部分是善意的 , 但大部分的“关心”除了徒增她们的压力与焦虑外 , 恐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而一些来自社会的“关心” , 实际上是在伤害她们 。 比如 , 有人把她们归类为某个边缘群体 , 并以歧视性的词汇命名之 。 又比如 , 一些键盘侠在网络上见缝插针、借题发挥地往她们身上泼污水 。 在生育率日渐走低的今天 , 还有所谓的专家提出以征收“单身税”或“不生育税”来刺激她们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 。 这样的“损招”除了进一步打击年轻一代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外 , 更是赤裸裸的歧视与剥削 。
“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本文图片

红梅 , 积极、上进、至真至纯的女生 。 她的爱情观、婚姻观有点理想主义 , 她在等一个懂她、珍惜她的男生 。 看她在火车上读那本鸡汤书 , 我觉得她在“求知”上有点用力过猛了 , 与其纸上谈兵 , 不如勇于实践 。
“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本文图片

谈婧 , 商业精英 , 一个没有为男人哭过 , 却为工作哭过N次的“大女生” 。 据说和她约会的男生 , 不少被她“镇”住了 , 恭恭敬敬地叫她“谈老师” 。 也许 , 她并不需要一个霸道总裁来与之携手共创辉煌 , 一个愿意做她背后的男人的男生 , 一个在她需要的时候献上胸膛与肩膀的男生足矣 。
“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本文图片

李桃 , 坚强、独立的单亲妈妈 。 她是到目前为止五个女生中唯一一位已经“脱单”的——她和一位小她十五岁的男生结婚了 。 真是一个勇敢的女生 , 我希望这样的勇敢 , 可以成为更多优秀女生的常态 。 但愿她已经可以坦然和女儿谈论“爸爸” 。
“炼”爱|《“炼”爱》: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本文图片

Kitty , 可爱的北京女孩 , 一直没有放弃公主梦的女孩 。 也许你会觉得她的公主梦有点太虚无缥缈了 , 但看了她姥姥、姥爷相濡以沫的日常 , 你会了解到她的公主梦是有现实的土壤的 , 只是 , 这样的土壤在今天已经成为“稀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