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 二 )


八十年代是文艺的盛世 , 中国内地文坛和艺术圈涌现出众多闪亮的名字 , 这些名字构成了当代文化思潮的景观和骨架 。 二十多年过去 , 这一代人被社会脉动、经济流变裹挟 , 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碎片生存中的模型或面具 , 他们变成了商人、电影人、音乐人……有的人还是作家和艺术家 , 吃着昔日的老本 , 借着昔日的荣光 。 即使他们今天还老而弥坚地活跃着 , 但如今的他们更像一个文字手艺人、一个歌者、一个职业文艺匠人本身 。 我有点明白为什么肖全不能再拍了 。 八十年代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代人的“文艺初恋”和“理想情结” 。 他不想让这个“旧梦”被伤害 , 被时间、或时间之外的什么东西 。 江湖上已没了老炮儿的传说 , 世上也已没了江湖 , 只有丛林和屠宰场 。 顽儿主的下场悲惨 , 不是被社会所抛弃 , 而是社会始终不接纳他们 。 六爷永远停留在他单刀茬十几个人的英雄八十年代 。
作者:黎荔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
文章图片
20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盛行 , 除了压抑后的政治清明 , 还有“现代化”这么一个让人兴奋的东西 。 它似乎言之凿凿地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出现 。 其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伟大抱负 , 给了人们明确的心理预期 。 不需要心理防御 , 活在这种魅化的理想中 , 人是幸福的 , 人能够超越世俗生活 。 但它很快烟消云散 。 20世纪90年代 , 马上对这种理想主义进行了祛魅 。 “现代化”被还原成世俗的物质主义 , 以及阶层的博弈进程 。 1990年代中期以后 , 中国进入了一个世俗社会 , 正式告别了“革命年代” 。 整个社会开始市场化、世俗化 , 国家的富强、百姓的物质满足 , 成为评价现实的最高尺度 。 社会发生了大变化 , 理想主义变成非常可笑的东西 。 社会上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理性 , 叫做工具理性 。 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区分了两种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无论欧洲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家 , 古老的文明都是价值理性 , 只要目的是合理的 , 那么你的行动就是合理的 , 理想主义就是一种价值理性 。 但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 , 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后 , 另一种理性占了上风 , 那就是世俗化社会的工具理性 , 这就是今天弥漫全社会的实利主义的理念支撑 。
那时候我还小 , 也身处边地小城 , 没有在中国文化风暴的中心 , 我没有真切体验过什么叫“黄金的八十年代” 。 长大以后 , 读到许多文章书籍时发现 , 许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 , 往往对他们的青春岁月和大学时代甚为怀念 , 认为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 , 读书人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的纯粹渴求 , 对公共事务也保持了巨大的热情 , 辩论常常热血沸腾 , 读书至彻夜不眠……我听到过太多太多关于八十年代的传奇 , 有时我会对这些八十年代叙事抱以深刻的怀疑 。 回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整个中国社会完全处于激情化的半吊子时代 , 虽然“85新潮”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文化思想领域最自由的时代 , 而且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保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 但启蒙话语的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 知识分子与民众—底层脱节的空乏性 , 也为后来巨大悲剧的酿成种下了隐患 , 让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断送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 没有深入的反思 , 历史包袱不是那么容易就丢掉的;没有长期的智识积累 , 新时代也不是那么容易开创的 。 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的衰落 , 一方面固然是外在政治环境变化所致 , 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内在缺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