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迈向22世纪了,还有年轻人写信,更重要的是在于表达“你对我很重要”( 五 )


现在我的出租屋里存放着一箱她的信件 , 我搬了许多次家 , 这是我唯一不能落下的家具 。
|都迈向22世纪了,还有年轻人写信,更重要的是在于表达“你对我很重要”
本文图片

| 寄信人:陈星来自北京 , 写信若干年
写信 , 我们和学生走向彼此的开始
我在2013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云南支教 , 来到了保山市碧寨乡的一所小学 , 负责教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美术和音乐课 。 在发现难以和孩子们口头沟通后 , 我决定在第二学期放一个“锦囊袋”在班里 , 和他们写字交流 。
与岗前培训习得的规则不同 , 我的教学在第一个学期遭遇了滑铁卢 。 在课上讲习题时 , 我很难得到他们的反馈 。 不论是课堂上叫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 , 还是下课后找他们了解情况 , 得到的有时是一张张无辜的面孔 , 有时是“你耳朵聋了”的“无理”回应 , 显然我的教学并没有很大成效 。
我的成长过程中 , 有很多问题与矛盾无法和父母当面交流 , 我就给他们写信 , 再收到父母正式的回信 , 这种交流是有效的 。 我指着锦囊袋和孩子们说 , 如果有什么疑问 , 或者需要老师帮忙的事情都可以写下来放进去 , 老师每天都会看 , 并且给你们回复 。
小纸条越来越多 , 内容从“老师 , 你可不可以放给《二泉映月》”的请求 , 到“为什么爸爸妈妈更喜欢妹妹”的困惑 。 自那时起 , 我们的交流才真正开始了 。 锦囊袋里的内容很丰富 , 绘画、手工、信件 , 圣诞节的时候我还收到了一张字条 , 上面写着“虽然没有圣诞老人的礼物 , 但因为有你我们过得很快乐 。 ”
到了要离开的日子 , 我给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 , 里面写了我最后一次给他们的唠叨 , 比如“好好学习数学”、“不要轻易放弃” 。 本以为这就是最后的告别 , 没想到我也收到了他们的回信 , 这种交流大概是给两年时间画上的完美句号吧 。
|都迈向22世纪了,还有年轻人写信,更重要的是在于表达“你对我很重要”
本文图片

| 寄信人:暴暴蓝来自榆林 , 写信11年
给孩子写信 , 爱的教育
在我女儿12岁生日宴时 , 我曾认真写了一段致辞 。 那是2011年12月 , 我在宴会上念给她听 , 女儿感动得哭了 , 一直哭到我把致辞说完 。 这让我很意外 , 因为她平时是个大咧咧的孩子 , 很少对父母表达真实的心情 。 回家后 , 我就把这段致辞重新抄写在了信纸上 , 装进漂亮的信封送给女儿 , 能看出来她挺感动的 。
因为这个契机 , 我有了一个灵感 。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交流 , 我想 , 不如把平时想对她说的话写成信送给她 。 一些重要的叮嘱、或者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 , 我都写信来表达 , 能得到回应就更好了 。
有一次我发现她买回来20多本网络小说 , 为此批评了她 。 晚上她给我写了一封信 , 内容大概是:她知道错了 , 不应该浪费爸爸妈妈的钱 , 表示以后再也不买了 , 让我不要再说她看的小说的坏话 。 她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我以前教导她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还把她攒的500元附在信封里一起给我 。 我拿着信感动得哭了 , 决定用同样正式的方式给女儿回信 。
通过我和女儿之间的书信来往 , 我感受到了女儿内心很多平时未表达出来的想法 。 让我欣慰的是 , 信中我对女儿叮嘱她都听进去 , 并且记在心上了 , 她通过写信告诉了我 。 和女儿的书信成了一种习惯 , 现在 , 我总是在家备上漂亮的信纸和配套的信封 , 打算把这并不现代化的方式延续下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