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三 )
十年的创业积累期 , 郑大清自己也做过工头 , 期间有苦有甜 。 家乡的人听闻他在工地干得很好 , 也纷纷投奔他来 。

文章图片
工人
工头生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 最令人恼火的一次 , 他带着家乡四十多个农民工做活计 , 辛苦工作好几个月 , 项目顺利完成了 , 工程老板却卷铺盖跑路了 , 连带着他们的血汗钱一起 , 没了踪影 。
那时 , 郑大清外出打工也有好多年了 , 看惯了人情冷暖 , 他明白 , 所有的挫折与失败背后 , 都是需要积累的经验 。 他没有被乌鲁木齐的黄沙与寒风打倒 , 没有被建筑工地的苦、累打倒 , 也没有被黑心老板的失德与失信打倒 , 只是不断地打起精神 , 在挫折中继续奋斗 。
荆棘丛生的创业路
郑大清来到乌鲁木齐后 , 一直深耕在建筑行业 , 慢慢地 , 也在建筑行业中崭露头角 , 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 。 只是 , 他并不安于一辈子做个打工人 , 始终在为自己的创业梦准备、谋划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 , 他开始做很多不同的尝试 。
首先从投资开始 。
他改装过商城 , 靠收租金赚钱 , 煤矿行业兴起的那几年 , 也自己找过工人 , 开采煤矿 , 做起了煤场老板 。 短时间内 , 他投资了多个项目 , 涉及多个领域 。
可是 , 俗话说 , 术业有专攻 。 郑大清初出茅庐 , 有着一腔拼搏的热血 , 可到底少了些经验 。 项目刚刚运行起来的时候 , 确实都十分顺利 , 每一个都能够带来极其可观的收益 , 可是渐渐的 , 产业链条一个接一个断掉 , 相继宣布破产 。

文章图片
郑大清
笔者看来 , 这表明 , 当时 , 郑大清的眼界与眼光 , 还有对商业与各领域知识的掌握 , 并不完善 , 而且没有那么纯熟有关系 。
1994年 , 郑大清步入了创业以来的低谷期 。 将将上路时 , 他好歹还有七十元的启动资金 , 可是那个时候 , 他连七十块都凑不够了 , 有的只是产业倒闭带来的几十万的负债 。
普通人很难想象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压力 。 作为项目领头人 , 他的破产 , 意味着在他手下做活的工人们发不上工资 , 意味着他耗尽心力积攒起来的口碑与声誉打了水漂 。 这一时的窘境 , 跨过去了 , 兴许能看到东山再起的曙光 , 跨不过去 , 就要当一辈子的缩头乌龟 。
况且 , 从好的方面来看 , 奋斗路上积攒的钱财虽然一散而空 , 可是日益增进的眼界、操纵钱财的能力、逐步优化的管理方法、无数次挫折中磨砺出的心性 , 都是旁人求不来的 , 也是钱财没法换来的 。
从另一种角度上说 , 钱财的流失带来的 , 不也正是一种财富吗 。 整顿了一年后 , 郑大清从银行贷款一百多万元 , 再次出发 , 从头干起 。
好事多磨 , 1995年开始 , 郑大清正式迎来了自己创业路上的春天 。
这一次 , 他没有眼高手低 , 而是从一个项目入手干起 。 就这样 , 新疆乌鲁木齐大西门地段 , 一家新兴企业诞生了——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 。

文章图片
郑大清(右)
“天地实业” , 多么大气而富有野心的名字 。 没过多久 , 公司便迎来了第一个投资项目 , 郑大清利用自己失败换来的经验去判断 , 手起刀落 , 拿下了这个项目 , 为公司筹借到了第一笔借款 , 共计40万元 。
这笔借款顺顺当当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 没过多久 , 就为郑大清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 。 这可以算是他创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了:他不再是个听之任之的打工人 , 而是做个通过知识创造收益 , 用钱生钱的操纵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人这一辈子,最不能凑合的是婚姻
- 早上在星巴克办公 我有房,你有车,我们俩凑在一起正好有房有车
- 新娘|没有6万6,新娘不下车,农村公婆现场凑钱!知情人:已给40多万
- |凑数文,说一说男女谁强谁弱的问题
- 大翠姐|凑个数:情人节没有花怕啥
- 谁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美满 中年离异想再婚的人要明白:家庭观念不同,就别费劲往一块凑
- |11个姐姐凑32万彩礼给弟弟买房结婚,弟弟风光了,姐姐难受了
- “造假教父”方兴庆:带领全村靠造假脱贫,警察找上门也没办法
- 本文转自:大庆晚报你有没有尝试过 情感实录∣纵然故事再多,也无法拼凑出完整的他
- #婚姻家庭故事#有这样一句话 女方要十万下车费被原路退回,成全村人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