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街边美甲店消失,Z世代“穿戴”美甲

杨倩和谷爱凌 , 两位奥运冠军先后把美甲推上了热搜榜 。 一位做美甲的小红书博主表示 , 近期以来 , 谷爱凌同款的五环美甲需求量激增 。
品牌街边美甲店消失,Z世代“穿戴”美甲
文章图片

过去几年里 , 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正在引领美业的发展变化 , 比如日式皮肤管理和轻医美分别从各自的赛道里突围 。 而作为一块高度商品化的市场 , 美甲不仅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 , 而且更容易受到社会话题、市场热点的影响 , 但并没有给消费市场带来明显的改变 。
再加上过去两年的行业洗牌 , 美甲行业如今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 又有哪些被捕捉到的亮点和趋势?
疯狂的美甲消费:77%的消费者每年美甲超过4次 过去两年 , 美甲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 , 最直观的表现是街边的美甲美睫店逐渐消失了 。
在企查查平台上搜索企业名或品牌、产品名称含有“美甲”的企业 , 经过“空号过滤”(企业所留手机号码为大陆号码 , 且不含固定电话) , 2020年新增企业为8803家 , 比2019年下滑了近5000家 , 更诡异的现象是 , 2021年 , 这一数字仅为13家 。
相比于企业端的消极 , 消费者在2021年却迅速恢复了热情 。
一位从业者认为 , 在疫情常态化下 , 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已经消失 。 尤其是2020年后 , 美甲是比妆容更容易被欣赏到的美 , 而且是“花最少的钱且能最大限度取悦自己的消费” 。
作为悦己消费的一部分 , 一些女性愿意在美甲方面花更多资金和时间 , 在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一批客单价达到400元以上的高端美甲品牌 , 尤其是在年轻化消费者的推动下 , 体验和品质升级正在推动美甲行业发展 。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美甲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 , 中国美甲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 , 纯美甲店的数量也超过了30万家 , 从业人员更是超过了260万人 。
【品牌街边美甲店消失,Z世代“穿戴”美甲】品牌街边美甲店消失,Z世代“穿戴”美甲
文章图片

美甲行业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消费者的数量及消费频次增长 , 《报告》显示 , 美甲消费者中男性的占比达到了14.2% 。 从年龄结构来看 , 20~29岁的消费者占比为38.0%;30~39岁的占比为47.5% 。 从消费频次看 , 2021年 , 中国有23.0%的消费者每年做1~3次美甲;有35.8%的消费者每年做4~6次美甲;每年做7次及以上的消费者占比为41.2% 。
经过多年的发展 , 美甲已经从一种时尚消费变成了基本的求美需要 , 白领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 占比高达34.1% 。
美甲变革:从消费到体验 , 从饰品到作品 在中国美业短暂的30多年历史上 , 互联网是最大的变革因素 , 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交换的加速 , 能让消费需求被更快地捕捉;信息差的消除 , 迫使商家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 。
无论是生活美容还是医疗美容 , 都在强调用户体验中 , 完成了业态的变革 , 但美甲行业的变化似乎更不被察觉 。
这是因为美甲是更为庞杂的市场 , 一位从业者表示 , 市场上超过一半的门店都是老板自己或者雇佣一两个美甲师的作坊 , 他们关心的是流行款式和客量 , 对服务品质和体验没有深刻的感知 。
但美甲连锁品牌“LILY NAILS”的创始人张文涛认为 , “在90后、00后的经营下 , 小而美的美甲店一定会带来新的模式” 。
实际上 , 围绕体验升级和品质升级 , 这样的门店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出现 。
体验升级是消费领域的一个大方向 , 围绕这一点创立的美甲品牌也不在少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