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春节相亲故事:线上相亲如抓娃娃,线下相亲如开盲盒

随着元宵节到来 , 在广州民政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爆满的同时 , 还有一群单身青年试图通过抓住春节的“尾巴” , 继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 。
春节期间 , 相亲男女的故事总会引发共鸣和关注:在微博上 , “妈妈给22岁女儿在家布置相亲角”“相亲大会上5女相100男”等相亲话题在今年春节期间登上热搜;而在多个互联网相亲平台上也同样开启了春节相亲 。 单身青年们回到老家 , 更是早早地被七大姑八大姨安排相亲 , 长辈们纷纷盼着后辈“早日带个人回家” 。
他们之中 , 有人将寻找“真爱”寄托于相亲之上 , 有人是想通过相亲“练练手” , 也有人希望在相亲中“认识自我” , 而他们相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显而易见的是 ,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点 , 回到家乡的都市人对于相亲的主动性会明显高于往日 , 某相亲平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相比平时 , 春节期间的用户注册量和活跃度高出不少 。 ”放下“搞事业”口头禅的都市人 , 也想要尝尝爱情的苦 。
近日 , 采访人员和不同年龄段的相亲男女聊了聊他们的春节相亲经历 。
数据:
单身青年有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 , 其中“一人户”家庭便超过1.25亿 , 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单身青年群体为主 。
根据比达咨询今年初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 2021年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规模呈增长态势 , 12月份突破3000万人;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达到72.0亿元 , 同比增长11.6% , 预计2022年仍将基本保持2021年的增速 , 市场规模将达到80.5亿元 。
相亲|春节相亲故事:线上相亲如抓娃娃,线下相亲如开盲盒
本文图片

“抓娃娃机”需要运气
“失败”50次的他仍充满向往
从2020年正式创办“单身青年自救平台”至今 , 李二狗已拥有了将近300万的用户 , 该相亲平台上的单身青年多来自于广州和深圳 , 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 用户数量实现如此量级的增长 , 由此可见都市青年们的脱单需求非常迫切 。
根据平台需求 , 用户需如实将自己的出生日期、身高、学历、工作单位列在个人主页上 , 同时还需写上家庭背景、情感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择偶标准等 , 有人动辄写了两千字长文 , 在择偶标准下列出数十条“加分项”和“扣分项”;有人则只写了寥寥数字 , 并在个人资料里备注里“佛系脱单”四个大字 。 平台上 , 每天人来人往 , 有人刚注册第一周就顺利脱单 , 也有人注册了两年却未觅真爱 。
用户李先生就是后者 。 自2020年中旬注册该相亲平台至今 , 李先生累计已在平台上发出过400多次申请 , 并累计收到100多次申请 , 仅线下见面人数就已达到了50人 。 “平时工作忙 , 加上周末加班 , 最多一个星期只能见一个女生;今年春节假期我没回老家 , 比较有空 , 于是我可以集中时间来开展相亲 。 ”李先生向采访人员透露 , 今年春节期间他总共见了五六名女生 。 “很遗憾的是 , 大家经过前期的聊天 , 又约出来吃过一顿饭之后 , 就会发现对方不是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人 , 便不会再有下文 。 ”
在相亲平台上 , 李先生的个人资料其实也挺优秀:211本科毕业 , 有过日本留学经历 , 如今在事业单位从事算法工程师工作 , 家中没有养老压力 , 性格开朗阳光 。 对于理想的另一半 , 他的要求也不算太苛刻:“年龄限制在上下4岁左右 , 外貌端正、看着舒服就好;性格不需要太乖巧 , 善于沟通即可……”但即便如此 , 李先生也依然难觅真爱 。 今年春节期间他曾相亲遇到一个医学专业的女博士生 , 对方的外形、谈吐等都让他眼前一亮 , “但最后可能人家觉得我没有达到她的预期 , 一顿饭后也不了了之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