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革命”:近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知识转辙
时间:
2月12日(周日)9:00
地点:
ZOOM会议(ID:89374073125 , 密码:230921)
主讲人:
陆胤(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近代中国的思想巨变与知识转辙 , 伴随着一场“读书革命”的发端 。 “读书”一词若从宽泛意义上理解为接受教育 , 则“读书革命”实可指代从传统教化机制向近代国民教育和全国性学制的转换 。 中国传统教化以文字读写为重 , 广义上的文学教育(包括识字、辨训、属对、读作诗文等)在清季重整为新学制下的“国文”一科 , “国文”的创生与“国民”的养成息息相关 , 在教育转型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但在此之外 , 我们也不妨从较具体的读写文化角度来理解“读书革命” , 将之与晚近阅读史研究提出的Leserevolution概念相勾连 。 除了教育史聚光灯下的学制确立、学堂建设与教科书编撰 , 教学法、读书法变革背后读写习惯乃至知识途径的转换 , 有可能引起更为深刻的心灵革命 。 具体义的“读书革命”与宽泛义的“读书革命”互为因果 , 清末以来经历了漫长的新旧拉锯 。 在历史脉络中 , 革命并不总是遗弃传统 , 而是时常求助于典范的重组 , 呈现为传统的屈折延续 。 革命所张扬的断裂则往往来自人为的认知建构 。 惟此认知建构又能反作用于事实 , 造成历史路向的“转辙” , 最终改写或置换传统 。 主讲人从新著《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一书切入 , 将以清季文教变革中的“记诵”与“讲授”之争为例 , 说明宽泛与具体两重意义上“读书革命”的内涵 , 就此试探近代中国知识转辙更为内在的层次 。
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文学中的社会之痕
时间:
2月12日(周日)10:00-11:00
地点:
ZOOM会议
主讲人:
Morgane Cadieu(美国耶鲁大学法语系副教授)
情人节将至 , 耶鲁北京中心特邀耶鲁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康奈尔大学博士校友Morgane Cadieu , 带领大家一起了解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多部作品 , 聊聊书中的女性、爱情、婚姻、时代与社会 。 本次讲座谈及的埃尔诺作品内容主要来自Cadieu教授即将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路途两侧:当代法语文学中的社会流动性》 。 安妮·埃尔诺在她的一本已出版的日记《外观》中曾写道:“我意识到 , 我一直在现实中寻找文学的痕迹 。 ”生活如何才能具有文学性?通过思考她的一系列语录 , 我们将探知为什么埃尔诺如此偏爱文学 , 尤其在理解女性、社会和经济话题时 , 文学又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
本文图片
古代维摩诘经典画像的确立与顾恺之维摩诘影响之推想
时间:
2月12日(周日)19:00
地点:
腾讯会议(ID:461262305)、哔哩哔哩·丝路博闻、丝路博闻微信视频号
主讲人:
史忠平(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维摩诘 , 简称为摩诘 , 佛家传说人物 ,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 古代维摩诘的经典画像是如何确立的 , 以及顾恺之对维摩诘画像有什么影响 ,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史忠平教授来给大家讲讲这些内容 。
古代中国有多少世界知识?——从15-17世纪三幅古地图说起
时间:
2月13日(周一)13:00-15:00
地点:
ZOOM会议
主讲人: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春节|新春 “非遗” 焕新生 文化过年传文明
- 学历|有文化,到底什么算是有文化?
- 小说_文化|《神圣婚姻》:从生活里长出故事
- 小说_文化|网文小说歌颂毒枭爱情被官方点名批评,出版社回应:已下架
- 小说_文化|歌颂毒枭爱情,网络小说价值观不能乱“摇晃” |新京报快评
- 跨年演唱会|文化味十足VS让人热血沸腾:央视跨年晚会是怎么做到的?
- 卡塔尔世界杯|前克罗地亚小姐在卡塔尔穿泳衣散步惹争议,网友呼吁尊重当地文化
- 小说_文化|微型小说:那年一起打过工的女孩
- 企业文化|现实容不下虚伪,人生少点鼓励多点实际
- 古诗文|可以免费看古籍的应用!7个超宝藏的国学App,有文化的人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