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徐西庆
近日 , 著名青年科普作家赵序茅刊登在《国科大》2019年第3期的一篇文章《毕业致谢:我从来不曾优秀过》引起学界关注、转发 。 他写道:“很多人只知道我能写 , 或者说我写作欲望强 。 他们不知道我的辛苦付出 , 别人逛街我在写 , 别人喝咖啡 , 我在写 , 别人风花雪月 , 我也在写 。 ”一篇“致谢” , “致”的是自己不曾动摇的坚持 , “谢”的是给予自己爱和力量的人 。 其中 , 所展现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朴素而真挚的感情 , 让不少读者为之感叹 。
本文图片
赵序茅 。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
“致谢”之所以“火”起来 , 是因为作者既普通又独一无二的求学经历 , 就像一粒火种击中了读者的内心 , 带来强烈情感共鸣 。 赵序茅的求学之路可谓充满了坎坷:大学考研、硕士考博两次均被调剂 , 读博士期间因与导师不和退学 , 工作之后又住在北京4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 一边打工一边复习考博;攻读博士期间也过得很不容易 , 为做研究 , 几个月里满山遍野寻找猴子粪便 , 耗时一年反复修改的论文遭拒 , 选择延期毕业……这样一段充斥“不如意”的历程 , 着实让人唏嘘 。 但最感人、最震撼的地方也在于此 , 就像赵序茅自己所说的那样 , 一个“从来不曾优秀过 , 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的人 , 一步步从黑夜抵达黎明 , 从寒冬走向春天 , 让平凡蝶变为优秀 。
无独有偶 。 无论是小时候“家徒四壁、下雨天靠竹笋壳塞住瓦缝”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 , 还是写出被比喻为现代版《项脊轩志》“致谢”的东南大学博士仲济涛 , 他们用“致谢”的方式记录自己辛酸的泪水、激烈的挣扎和不堪回首的往事 , 也写下痛苦过后的挺拔、艰难背后的坚韧、苦难铸就的辉煌 。 这些青年学者们在泥泞的人生路上咬紧牙关往前走 , 为自己赢得了灿烂人生 , 也带给无数读者追梦的勇气 。
某种意义上讲 , 在朋友圈“刷屏”的论文“致谢”是一面镜子 , 不光呈现出学子们的求学百态 , 更照见了所有奋斗者身上的血泪和脸上的笑容 , 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和真谛 。 我们看到 , 一批乡村“农把式”获得了有含金量的“职称” , 不少外卖小哥凭自己的努力攻读硕士、博士 , 越来越多城市“打工人”正在成长为“老板”……更多普通人以坚持为笔 , 用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人生篇目里 , 在不为人知的序章中 , 饱含感情书写着对生活的“致谢” 。
这也是一篇篇毕业论文“致谢”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 它告诉我们 , 在当今时代 , 谁的生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光鲜亮丽 , 那些关于一夜暴富、轻松“躺赢”的幻想终将被狠狠戳破 , 那些浅尝辄止、敷衍浮躁的做派只能一事无成 , 那些陷入“阶层固化”焦虑、在“丧文化”中放逐自我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深渊 。 无论从事哪一行 , 无论在什么时候 , 都要接受挑战 , 用奋斗带来奇迹 , 用坚持成就“优秀” 。 要知道 , 所有的努力终将不会被生活辜负 。
【|长城观察|不曾优秀也没有放弃,向奋斗的人生“致谢”】时光在奔流 , 时代在向前 。 愿所有人都以奔跑的姿态 , 去完成对梦想的追求 , 去书写对生命的“致谢”与“致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世界奇迹!中国“地下长城”, 700年间无人发现,里面全是机密!
- 托马斯·科里|我对有钱人的观察,以及8条致富思维的总结
- 回头望,谁不曾哭泣?忆从前,谁不曾失落?
- |彩礼20万陪嫁一床被,婚后8年不曾回娘家,妻子:那里不是我的家
- 没有你 女人心里有没有你,观察两个细节,就能看出来
- 河南女子称自己40年没睡觉,监控观察两天,拍下“诡异”的事情
- 东京奥运会 2021年度大事背后的10个心理观察
- 地铁 观察生活的第1天。
- 金鸡奖|金鸡奖“李焕英”热下的观察:“女性表达依然不够”
- 每天都换一个角度观察身边的景致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拥有很多美好团团的原创栏目【青·享】来咯~...|青·享|苏炳添给你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