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三 )


文章图片
最开始的一批碉楼,一切设计以御匪抗涝为上 。高大的炮楼,细小的窗口,完备的枪械和发电机,安全感满满 。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参与集资的各家各户就能立即躲上楼里的自家居室 。
但是盖着盖着,碉楼就开始“画风突变”了起来——还不只是越盖越高,越盖越多 。
当时在外打拼有多想念家里,盖碉楼时的艺术细胞就释放得多猛烈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金山伯回忆着打拼时见识的西式建筑风格,只要足够洋气,都往自家碉楼上安排 。于是,古罗马拱券、古希腊门柱、哥特式尖顶、东欧式装潢……众多异域建筑风格,在五邑大地上与中式炮楼碰撞出了火花 。
到了30年代末,3000多座“千楼千面”的碉楼,在江门连成了一片建筑史的文艺复兴,饱经风浪的金山伯,终于有了(有些洋气的)休憩港湾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导致上世纪20年代碉楼建设风格开“卷”的仿古罗马碉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顾家的江门侨民,不仅守好了小家,更推及到了国家的发展 。
参建美国铁路的江门籍侨民陈宜禧回乡后,感叹于家乡交通之闭塞,振臂倡建铁路,发展家乡,受到侨胞热烈响应 。
十几年后,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中国第二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宣告落成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新宁铁路旧照
铁路联通了路途,而侨民们捐资兴办的300多家学堂,则开启了五邑后辈们的心智 。梁启超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的博建学校、司徒氏华侨捐建的开平中学教学楼、方姓华侨捐建的沙溪图书馆……对五邑宗族后辈的厚望,不言而喻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大地饱受战火摧残,侨民们通力救国 。抗战八年,全国共有侨汇捐款13亿国币,其中江门五邑地区的侨汇捐款就达6.8亿国币,占比过半 。
百年弹指一挥间,1833座碉楼仍在乡野间静静伫立 。风雨飘摇斑驳了楼墙,但江门人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顾家的江门侨民,与世界分享了江门的滋味,也为家国带回了财富与碉楼 。
为何时光荏苒、历经万难,也要回到故土?
我看,答案就藏在江门一年四季时光流转之中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早春三月,大雁山登山步道旁挤满了盛放的禾雀花 。江门人总会闻香而至,在森林公园里忘情感受“百雀朝枝”的春日灵气 。
热得冒烟的夏天,江门人打个“飞的”又能到上、下川岛,那琴半岛,在自家的沙滩上避暑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