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二 )


文章图片
至清末民初,江门台山银信机构一度达数百家之多,甚至形成过“银号一条街” 。直至50年前银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机构共计处理了5万余封银信 。江门侨民之多、拼搏之辛勤,不言而喻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纪念当年银号街的台山海口埠银信广场
乡愁在一张张银信里寄托,也在一份份美食中消解 。
挥汗拼搏间,侨民们惦念着家的滋味,在金矿铁路边开起了中餐馆 。毕竟,永远只有家里的味道最解乡愁 。
江门人的乡愁,是陈皮味的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 《本草纲目》说:“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新会)采者为胜 。”
漂泊远行,在船舱里做的梦,都是妈妈煲的陈皮红豆沙味 。
逢年过节,异国的江门餐桌也是橘香连连 。
陈皮鸭,中火蒸制两小时,陈皮的甘醇深入骨髓;
用陈皮冬蓉作馅、甜而不腻的陈皮月饼,甘香的滋味,连接起家乡和异乡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在异国条件艰苦、一时没法吃上原汁原味的家乡味也无妨 。只要摸出行囊里的那块陈皮,泡上一杯热水,那甘中带苦的滋味,就是心灵的归处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
禁不住对亲人音容的思念,有所积蓄的侨民以藤箱装满打拼的血汗,作为江门人口中的“金山伯”衣锦还乡 。
图|《让子弹飞》片段 ?
正当金山伯探亲访友、盖楼买地之时,不巧又被当时猖獗的土匪祸患惦记上了 。
所谓“山高皇帝远”,民国初期的江门地区缺乏管理,几乎沦为法外之地,匪劫横行、无恶不作 。钱财外露的金山伯,更是贼人眼中的“肥鹅” 。周边村镇也无可奈何,一时草木皆兵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难怪入夜后的“鹅城”街上总是难见人影
匪情的一大转机,出现在1922年 。
一伙土匪在抢劫开平中学时,被临近的鹰村人所修“碉楼”的探照灯照射而阵脚大乱,后被周边的乡团合力击退 。
此次捷报大大启发了江门侨民,纷纷与同村宗族商议,筹备起村里碉楼的建设 。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文章图片

江门 广东最“顾家”的城市,却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