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贝壳,从生物学上被归类为软体动物 。
这非常符合爱好美食的人的思维方式,因为,贝壳的壳是啥,有多硬 , 长什么样对吃货来说的唯一用处就是——分别它是什么品种的贝壳,并且作为好吃与否的符号标注在海鲜池 。
此时它就跟瓜子的皮,作用差不多,特别是在称分量的时候 。
不过也总有些在贝类这一品种上“五谷不分”的,会带来的困扰,要么是看见菜单上的瑶柱、蛏子黄、扇贝尖完全不知所云 , 要么是看见水族箱里的琳琅满目只能说:“这些贝壳,都来上一点吧 。”
所以,还是要先稍微普及下最常见的可供食用的贝类海鲜知识 。
【各种贝类海鲜大全图解 25种贝壳类海鲜】
文章插图
海虹
海虹,名字里虽然有个虹字,一眼望上去,却是黑黝黝的一对壳,特别是国产海虹,更是黑得通透 。通常海产品的名字都很形象,你会不会抱怨渔佬们花了眼睛,才起了这么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字给海虹这海物用 。假如你把澳洲海虹和国产海虹放在一起做个比较,就一定能理解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事物认识有误区,是因为我们在沟通渠道上还存在着不通畅 。假如你仔细观察澳洲海虹的壳,你会发现它其实真的是“虹”色的,虽然色差很小,但是在它的壳上面会有不同类别的黑、灰、银等相间其中,并且带有贝母般变幻的光泽 。
每年7月是吃海虹的好时节 , 当然现在食品链已实现全球一体化,随时吃随时肥美带黄 , 和很多海产,特别是螃蟹一样 , 海虹必须要吃新鲜的,否则其排毒下火的功效简直堪比减肥茶 。
文章插图
芒果贝
我们请教了不少北京的、海边的海鲜大佬,谷歌、百度也一概不知,这个芒果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许从一开始它的名字就根本是从它的形象而来的,虽然我们并不能给你一个学术上全世界都承认的拉丁文名字 , 但最起码我们让你知道这种外壳嫣红的贝类被北京的大多数餐厅称呼为芒果贝 。有一种红油蛤和它样子挺像的,但没有它的外壳色彩那么鲜艳,也有人把红油蛤称芒果贝,从口味上来说,它们确实差别并不大 。
文章插图
大连鲍
这个名字真是起得顾名思义,就是产自于大连的鲍鱼,同时它也是大连人民打牙祭的时候最上得了台面,最撑得起场面又最实惠的海产品,据说在旺季最便宜的大连鲍在海鲜市场才8元一只 。话说 , 大连鲍又分七孔鲍和九孔鲍,不管是哪一种 , 它们跟我们在海鲜酒楼里吃到的那些珍馐美味——鲍鱼海参中的鲍鱼都是同族同根的,就是人家发育得好 , 而大连鲍的一般体格也就是个易拉罐切面的大小吧 。
文章插图
毛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毛蚶在浙江沿海一带的名声不太好 , 具体原因请参照2006年的福寿螺事件 。一度,上海市内禁止出售毛蚶 。人类喜欢把自己行为产生的不当后果归罪于其他生物承担,这是传统 。作为软体动物 , 吃毛蚶之前的卫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办法有人喜欢吃生的,但毛蚶可不是来自阿拉斯加 。
没有污染和人类生存痕迹的深海的 。吃毛蚶必须是熟的,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焯水,焯水之前还得让它在干净的水里吐吐沙子 。生吃固然无限鲜美 , 为了生命安全,还是别向古人学习茹毛饮血了 。
文章插图
带子
瑶柱在变成调味品之前的真身 。也是我们在各种家常菜馆里最常能吃到的贝壳类海物 。豉汁蒸蒜蓉粉丝蒸,大体来说 , 上火蒸桑拿就是它的常规归宿了 。
文章插图
蚝
这大概是北京近三年来夜宵的主打食品了 。当然我们吃到的烤蚝基本是国产蚝,在国产蚝当众,来自横琴岛的蚝最受到大家的追捧 。据说 , 横琴岛的附近有一家电厂,电厂附近的海域充满了电解质,所以这里的蚝和各种海生物就特别干净且鲜美 。大多数高级餐厅使用的生吃蚝都是进口的 。蚝曾经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了它的口味和卫生程度 。在北京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来自澳大利亚和北欧的蚝,而北欧蚝则以冰岛蚝最受食客们喜爱 。
说起吃蚝,《我的叔叔于勒》中描绘的情景大概是现在年轻人对于蚝的最初认识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 , 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 , 蛎壳扔到海里 。”这其中的“牡蛎”就是蚝了 。法国人更是爱蚝,因为它简直就是海洋中天然的“蓝色小药丸” 。蚝最常见的吃法是生吃,加一点柠檬汁就好了 。即便是生蚝也被人为地分为“巴黎派”和“纽约派”,法国吃法比较简单 , 一点柠檬就算完了,而美国似乎更喜欢复杂一点的口感,需要再加点番茄酱之类的玩意儿 。而实际上 , 在中国的北方沿海城市——大连,蚝几乎就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品 。特别是在隆冬,此时北方蚝正处于最肥美的时节 , 又因为冬天海水相对干净,大连人下馆子的“头盘”就是“先来一打蚝”——这对于大连人来说,就是开胃凉菜 。
文章插图
文蛤
文蛤、花蛤,对于把它当作食物的人来说,差别只有壳的颜色不同而已 。目前我们市场上吃到的文蛤花蛤都是人工养殖的,它们的生命力在我们的大部分海岸线上都很活跃,对于内陆人来说,这两种贝类大概是最熟悉最常见,价格最便宜的了 。
假如一定要在它们之间找一个差别的话 , 大概就是用处的不同了 。多数时候,文蛤会用来做汤,文蛤豆腐汤是随便什么家常菜馆子里都能点到的鲜味菜品 , 而花蛤则多用于辣炒葱姜炒之类 。大概因为这两种贝壳太过常见,并且还有冷冻的文蛤花蛤肉单独出售,不良餐厅会先买来冷冻螺肉,再进点花蛤文蛤的外壳,在烹制的时候放到一处,这样对于餐厅来说 , 成本只有使用新鲜海鲜的三分之一 。假如看到菜品里蛤蜊肉和壳遥相呼应,一定要发飙 。
文章插图
翡翠螺
翡翠螺的名字绝对是个形容词 。螺壳在焯水之后通体碧绿,简直像珠宝一样 , 螺肉肥厚实在 , 吃起来口口过瘾 。难怪它会成为很多人的爱物 。翡翠螺纯粹是海鲜中的舶来品,现在在国内销售的翡翠螺基本来自加拿大和挪威这种海产大国 。翡翠螺在打捞上来之后马上进行零下30℃的急冻,保持新鲜,发往世界各地 。食地考察
先小谈一下贝类的吃法,虽然说带壳 , 但是总归来说也是海鲜,所以吃起来也没有太深奥的学问,其实吃的就是野味 。只不过以前是要到海里采,而现在有部分品种可以养殖 。但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吃一个鲜字 。这个鲜字曾经的唯一含义就是必须是活的,很多海鲜在去世之后是完全不能烹饪之后再吃的 , 加热高温对于海鲜死了之后产生的毒素完全没有分解作用 。
为了“鲜上加鲜”,生食就有了众多的拥趸 。而生长环境好的海鲜,生吃也是最能体会出它们美好口感及味觉的方式 。其中的一大门派,当属日餐的刺身和寿司,贝类的口感不比鱼肉那种入口即化的柔嫩 , 所以寿司师傅在根据不同的贝类的韧度和口感来选择适合的刀法 , 这点细致与娴熟尤其让人惊叹 。可惜在北京,寿司店通常也就是鲍鱼寿司、北极贝寿司,其他也就难得一见,毕竟这不是个充满美味渔货的城市实在遗憾 。好在,国人自己的烹饪方式也五花八门,足以满足各种贝类海鲜的体验 。
文章插图
蛏子
蛏子 , 学名缢蛏 , 属软体动物 , 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 , 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 。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 。宁波沿海一带多滩涂,对养殖蛏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宁波大众海特产,宁海长街一带,面临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 , 涂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 , 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
文章插图
象拔蚌
象拔蚌(学名:Panopea abrupta):生物名称是太平洋潜泥蛤,又名皇帝蚌、女神蛤 , 海产商品名称“象拔蚌” 。两扇壳一样大,薄且脆 , 前端有锯齿、副壳、水管(也称为触须) 。
是远东包括华人及日本人崇尚食用的高级海鲜 。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因其又大又多肉的红管,很似大象的鼻子(象拔)被人们称为“象拔蚌” 。当地人并不吃象拔蚌,所以象拔蚌生长状况良好 。但自从亚洲移民开始捕食北美的象拔蚌,使当地的象拔蚌变成濒临绝种 。
文章插图
扇贝
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 。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 。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很多扇贝作为美食食用 。颜色鲜艳呈辐射状花纹的扇贝受收藏者喜爱,花纹被采纳为艺术品的图案 。扇贝为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中的一科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热带海的种类最为丰富 。中国已发现约45种,其中北方的栉孔扇贝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及长肋日月贝是重要的经济种 。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