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首《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最为传唱的力作,也是宋诗绝句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经典,一直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传统诗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更为后人称道 , 公认为炼字的典范、推敲的杰作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记载:王安石先写为“到”,后为“过”,又圈为“入”,为“满”,最终定夺为“绿 ” 。后人钦佩其斟酌文字的功夫,认为“绿”字诗意深沉,情思浩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是干什么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是指现在哪里】

除了诗词以外 , 他的散文是更是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形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的独特风格 。如《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游记说理的优秀散文 , 让人们领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只有具备主客观条件,才有希望成功的道理 。
再如他的政论文立意高远 , 辩理深透,笔力雄?。约蛞怅啵?被后世称为政论文的典范 。如《答司马谏议书》,观点旗帜鲜明 , 毫不含糊;策略柔中有刚,直刺要害;构思谨严缜密,重点突出,是一篇力重千钧的优秀政论文 。

我们回到楼主所提《泊船瓜洲》里王安石去京是干什么上来,简单说明一下 , 王安石此次进京途中是路过京口瓜洲,而不是说王安石去京口 。我想楼主应该是问王安石去京城干什么,既然问道王安石去京城干什么 , 那就一定要知道这首诗创作的时间 。因此为了弄清《泊船瓜洲 》的写作时间 , 先要简单了解王安石一生在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轨迹 。
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 ( 1021—1086 ),字介甫,江西临川人 , “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 。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 。宋仁宗庆历三年 (公元1043年),王安石中进士后,愈忧国民,关疾苦 。北宋中期,种种原因导致 “冗兵” 、“冗 员”、“冗费”;内部党争,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纷纷激化 。为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王安石主张变法 。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 ),宋神宗提拔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从此他积极推行新法 。但因旧党坚决反对 ,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辞官还乡 , 任江宁知府 。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继续推行变法,但是这一次更是举步维艰 :
- 支持的人少,连一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产生动摇 。
- 新法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 , 出现了负面效果 。

王安石少年有志,一生两度拜相,但变法终以失败告终 , 可以说他一生的诗文创作 , 不少都与政治活动密切关联,《泊船瓜洲 》便是其中之一 。但历来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争议比较大,在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 发现在《泊船瓜洲 》的写作时间上 , 大致有三种观点:
- 《宋人绝句选 》认为写作时间是: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 ,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之名,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 , 途经京口 , 与僧宝觉会晤于金山留宿一夜 , 此诗应该为辞别宝觉于瓜洲所作 。并分析全诗为 : “首句致意宝觉 , 次句思念家乡 , 三句感激皇恩知遇 ,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 , 前途未测 。”
- 熙宁七年 (1074 年 ) 王安石初次罢相赴江宁返乡途中 , 路过瓜洲时因“近乡更思乡 ”而写 ,表现了他急于回到家中的迫切心情 。
- 熙宁八年(1075 年) ,王安石罢相十个月后 , 又被宋神宗重新起用 , 从江宁赶赴汴京途中所作 。

诗歌创作时间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 , 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
- 从《宋史 ·王安石传 》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个“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 人言不足恤 ”的坚强刚毅之人 。《登飞来峰 》一诗中便表现了他的勇气和胆识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神宗治平四年初次应召入朝, 是王安石风帆正满 , 欲大展鸿图推行新法之时 ; 同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亦表明了心迹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由这些诗文中可看出 , 初入朝廷时 , 王安石是踌躇满志 , 信心十足 , 不可能在治平四年“才应召便思归 ” , 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 ”感慨仕途多险 , 前途未测的诗句 。
- 《泊船瓜洲 》是否写于熙宁七年王安石初次罢相返回江宁之时呢 ? 王安石一生坚持政治革新 , 以济世安民为己任 , 年青时代写的《河北民 》就对黄河以北边民的苦难寄予无限的同情 : “今年大旱千里赤 , 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少相依来就南 , 南人丰年自无食” 。同样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就说道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上乃欲变此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 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会在变法刚走上正轨的情况下 , 仅仅因为自己罢相而半途而废 , 更便一味思念故乡 。
- 王安石治平四年自江宁入京至熙宁九年第二次罢相 , 其中两次赴京 , 两次回江宁 , 途经瓜洲渡口共四次 , 《泊船瓜洲 》到底是写于哪一次呢 ? 由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 , 可以判断写作时间应该是春季 。我国古代 , 春是四季之首 , 一般指农历正、二、三月 。古诗词中 , 多数以二月代表春天 , 唐代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宋代晏殊:“阳和二月芳菲遍 , 暖景溶溶 ” ; 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史料记载王安石两次罢相由京城返江宁的时间 , 第一次是熙宁七年“夏四月 ” ;第二次是熙宁九年“冬十月 ” ;而王安石第一次自江宁入朝是治平四年“夏四月 ” , 都不是春天 。只有熙宁八年 , 王安石被重新任命为宰相 , 由江宁赶赴汴京的“春二月 ” , 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季节 。因此 ,可以推断 , 《泊船瓜洲 》的写作时间应该是熙宁八年王安石重任宰相 , 赴京途中泊船瓜洲渡口时 。

去京目的
可以推测想象 , 当时诗人站在船头 , 极目远眺 , 皎洁的月光下 , 一江春水泛着微波缓缓东流 , 对岸京口 , 一抹春色如黛 , 远处山峦起伏 , 隐约可见 , 不禁百感交集 ,诗兴大发 。诗中“春风 ”、“明月 ”均是一语双关 , 既是指自然景物 , 又是指宋神宗 。“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神宗又任用他为宰相 , 其中的“又 ”字 , 含而不露 , 耐人寻味 , 说明当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沉重复杂 : 一方面希望继续实行变法 , 对宋神宗重新起用他感到高兴 ; 另一方面 , 他经过几年的变法实践 , 已明白独力难支 , 在朝廷中“群疑并兴 , 众怨总至 ”的情况下 , 新法不可能推行 。所以他此去京城重任宰相就是继续推行变法,但是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 因此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感慨 。

结语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诗歌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了内心的询问:“此去京城重任宰相继续推行变法 , 前途未测,什么时候才功成身退,荣归故里呢”?
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南京)入京(开封)任翰林学士,途径瓜州;二是熙宁七年(1074) ,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 自京城返回江宁,途径瓜州;三是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城,途径瓜州 。
我倾向于认同第三种说法 。第一种,第一次奉召入京,春风得意,不太可能生出怀乡的惆怅;第二种 , 京口瓜州距离南京钟山不远 , 如果说“还”的目的地是南京,不该有“何时”之叹 。如果说“还”的目的地是京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不免悬空;只有第三种说法,一、二两种说法的问题才都不存在,最合乎情理、语境 。总之,我认为应该是作于熙宁八年,这一年王安石55岁 。
需要说明一个情况,江宁(南京)是王安石青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 17岁那年 , 随父亲王益定居江宁 , 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因此有深厚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