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4年,人民网的旅游采访实录 。。。大家一看便知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的《陋室铭》早将南阳诸葛庐深植我心 。4月28日,我随“网上看河南”采风组到达卧龙岗,与武侯祠亲密接触,在那千年文化中随意畅游 。诸葛亮,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是中国儒道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是中国文人心中推崇和敬拜的偶像 。后人为纪念他 , 在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修建了一所祠堂,是为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 。千百年来,只要有机会,炎黄子孙都会来此顶礼膜拜心中的智慧之神 , 这里于是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道不灭的智慧风景线 。据史料记载,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 。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可见在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该祠元初毁于战火 。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 。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 。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 。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 。公元1528年,明嘉庆皇帝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 。在这次施工中 , 发现前人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 , 进行复原 。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 , 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 。武侯祠现存殿堂房舍267间 , 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 。在这长廊里,遗留有千百年间前来祭祀诸葛亮的后人书文和纪念碑碣石刻400余块,排列有序 , 这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卧龙碑林” 。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被称为“三绝”碑 。据讲解员介绍 , 这是各地武侯祠中的岳飞手书最原始真迹 。宋绍兴八年(1138年) , 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 , 挥泪手书《出师表》 , 以抒胸臆 。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 , 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 , 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 。三者结合 , 可谓珠联璧合 , 相得益彰 。武侯祠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都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 。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 。台下有诸葛书院 。整个卧龙岗占地12万平方米 。参观完武侯祠 , 就好像看过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 。顺手重温历史 , “隆中方略,三分天下” , 诸葛亮隐居山中十年 , 却能了然天下事,并规划出未来天下的蓝图,孔明先生的智慧和韬略令我辈后人实在拜服!只是诸葛亮虽有盖世之才 , 可惜三足鼎立之势刚形成,他便因病而逝 , 空留一腔遗恨 。诸葛亮也成为历代失意英豪咏叹的对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 今天,后人除在这里凭吊,伤感诸葛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外 , 也可借往事梳理一下历史 , 为自己的人生多找寻一点智慧 。相信卧龙先生更愿看到自己的智慧泽被后人,而非伤叹!
隆中六角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 , 基址极高 。云是孔明避暑台 。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 , 以为梁父吟 。因名此为乐山 。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 。后人不敢复憩焉 。齐建武中,有人修井 , 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 。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可见诸葛井最先指的就是在襄阳西二十里,习凿齿号曰隆中的诸葛亮家 。(图二、三)
卧龙岗诸葛井则最早出于元代程巨夫的《南阳书院碑记》“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 , 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 。”
这比隆中诸葛亮宅的诸葛井晚了近千年,而且仅为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因此极为可能是附会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中曾出现在史书中的“诸葛井” 。
【南阳诸葛井与襄阳诸葛井】
此后两者都不断出现在明清史料中,特别是《大清一统志》将两者同时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清一统志》中同时提到了隆中抱膝石、诸葛井和躬耕田 , 而卧龙冈则只提到有诸葛井 。(图一)
在元代之前,没有一本史书记载卧龙岗 , 关于南阳卧龙岗为何突然在元代现身,南阳引以为傲的《元一统志》露出了马脚,是篡改《荆州记》得来的,把在襄阳的“邓城西七里”改成了“南阳县西七里”(图四、五、六、七),卧龙岗的来历都不正 , 如何谈诸葛亮躬耕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