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是空气调节器的简称 , 就如同我们熟知的一样空调就是用于制冷或加热的,用它来调节空气的温度 。空调制冷其实用到的是我们生活中熟知的蒸发制冷的原理 。蒸发制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蒸发越快,制冷越快,温度越高、压力越低制冷就越快 。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02
现在用的空调采用的蒸发工作物质一般都是氟里昂(氟里昂是总称,分很多种),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03
空调制冷过程: 先把低压的气态氟里昂被吸入压缩机,将其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氟里昂,此时的氟利昂就具有很快的蒸发特性了; 之后气态氟里昂会来到室外的冷凝器,在向室外散热过程中 , 逐渐冷凝成高压液体氟里昂;接着,通过节流装置降压又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氟里昂混合物 。此时,氟利昂进入室内的蒸发器,通过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而不断汽化,这样,房间的温度降低了,它也又变成了低压气体,重新进入了压缩机 。如此循环往复,空调就可以连续不断的运转工作了 。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的能效等级有五个等级,其中能效等级为一的能效比最高,也最为省电,但是能效等级为一的空调的价格也最贵,那么我们家庭使用的空调几级能效最好呢?
空调能效等级
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效果最佳:
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效果最佳 , 1级能效比的空调确实要比2级能效比的空调单位耗电量要低 。但是,是否达到最佳省电效果,还需根据个人家庭使用习惯来换算 。一般来说,小1匹和1匹空调连续工作10小时才能节省1.5度电,每天并不需要使用这么长时间的家庭就不需要刻意选择能效比最高的产品 。有专家指出 , 2级能效比其实是一个“临界点”,根据测算,一般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的空调节能效果通常达到最佳 。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能效比
并非选择能效比越高越好:
在经过了能效比的攀比炒作后 , 一些不负责任的厂家已经直接将消费者带入“高能效消费的误区” 。根据国家的能效标准,空调能效比分为5级 , 1级为3.4,表示能源效率最高,5级为2.6 , 表示能源效率最低 。5级能效比代表了中国空调业的水平,中国制定的1级标准是一般企业努力的目标 , 2级代表节能型产品,3、4级代表国家的平均水平 , 5级产品是未来淘汰的产品 。所以并不是买能效比越高的产品越省钱 , 这涉及到产品成本与节约电费之间的衡量 。综合考虑投入、收益,有的消费者选择第2级、3级能效比的空调也许会较为合算 。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的功能越多越好吗 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能效等级实图
高效不等于永远高效: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节能空调后 , 总认为就是终身高效,但实际上 , 空调出现性能衰减现象是业界一直没有关注的问题 。空调性能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调的换热器效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传统空调的换热器,使用亲水铝箔作为热交换界面 , 而铝箔的亲水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当其亲水性衰减后,制冷时产生的冷凝水就会在铝箔翅片间形成水桥,堵塞出风风道,从而导致制冷效果衰减 。此外,传统空调室外机长期暴露在各种烟尘、风沙环境下,久而久之就会积尘、变脏,而且很难清洗,这会直接导致换热效率降低 , 是空调性能衰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效加长效才是空调的关键 。
总结:通过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空调的能耗虽然表示了空调在能耗上的消费,但是空调的成本还要考虑空调本身的价格和空调的生产水平,通过这样的考虑,家庭空调能效等级应该选择二级、三级最好 。
空调匹数原指输入功率,包括压机、风扇电机以及电控部分 。因不同品牌其具体的系统及电控设计的差异,其输出的制冷量也各有不同,故其制冷量以输出功率计算 。
一般来说1匹的制冷量大致为2000大卡,以国际单位换算应乘以1.162,故一匹制冷量为2000×1.162=2324W 。这里的W(瓦)即表示制冷量 。1.5匹的应为2000×1.5×1.162=3486W,依此类推 , 大致能判断空调的匹数和制冷量 。一般情况下制冷量2200~2600W都称为一匹,3200~3600W为1.5匹,4500~5500W为2匹 。
国家标准规定 , 房间空调器的大小按制冷量参数标注 。比如一台型号为KFR-22GW的空调,其中数字“22”即表示这台空调的制冷量为2200W的空调器,可以简称为“22型”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这么叫,而是叫多少多少“匹” , 其实叫“匹”是完全错误的 。“匹”是一种功率单位,1匹(马力)=735W(瓦) , 过去在日本的口头叫法把输入功率为735W空调叫1匹空调,输入功率为1470W的空调称为2匹空调……但由于空调输入功率不一定刚好是整匹,如1400W或1600W就分别称小2匹和大2匹;介于1匹和2匹之间就称1.5匹等等 。
由此可见,这种叫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

其一:反映的数据并不精确,只是一个大概值;
其二:输入功率并不能准确反映空调的实际制冷量 。由于空调的质量不同,其能效比也不同(能效比是反映空调制冷效率的参数,即实际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如一台制冷量为3000W的空调,其输入功率为1000W,那么能效比就是3),在输入功率相同的情况下 , 其制冷量却并不相同,如一台能效比为2.6 , 输入功率为1000W的空调,其制冷量就是2600W;而另一台能效比为3.5、输入功率同为1000W的空调,其制冷量就是3500W 。可见制冷量就相差很大了,按“匹”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
空调制冷量是反映空调制冷能力的重要参数,是空调选型的基本依据,家用空调一般按120-150W制冷量/平方米选型,房间西晒、隔热密封差,还可适当加大,但一般不必超过200W/平米 。如一间20平米的卧室 , 不西晒、密封隔热好,选26型(制冷量2600W)即可;若密封隔热稍差可选30型;若西晒且密封隔热不好,可选32、35型等 。如果按输入功率“匹”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
由此可见 , 所谓的“匹”是不能准确反映空调器制冷能力的,只有按空调型号上标注的制冷量参数才是准确的、科学的 。
1.空调分为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 , 工作原理是一样的,空调以前大多一般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 。氟利昂的特性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大量的热量 。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即先吸热气化再液化放热)空调就是据此原理而设计的 。
2.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 。
3.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 , 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 , 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 。
4.制热的时候有一个叫四通阀的部件 , 使制冷剂在冷凝器与蒸发器的流动方向与制冷时相反,所以制热的时候室外吹的是冷风,室内机吹的是热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