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德”是指以德治国,这是古代的治国方略,被人们广泛认可 。中国古代社会有“德治”、“仁德”、“忠”四大道德支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道德标准,可以说,“弘德”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弘德”的精神内涵:“弘德”就是弘扬高尚道德、净化社会风气、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关系 。“弘德”可以有多种形式去表达 。一种方法就是把“德”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弘德”时加上“崇德”二字,使“弘德”显得更加明显 。
1.“德”指美德,道德,品德的含义 。
“德”字最初是作为一个褒义词来使用的,在汉语中的含义是尊敬,诚实 。后来在《论语·子路》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个时候“德”已经成为一个品德的意思 。所以说,“德”是一个褒义词 。德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一种道德要求,是人生存世界的准则之一 。同时也是一种品德的表现形式 。因此,德行是衡量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
2.“德”指德行和修养,是一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取得成就、拥有美好品德及良好生活的前提因素 。
“德”既是一个人品德的核心,又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 。“德”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体现了“德治”的最高原则,“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中最早的道德标准 。“德治”以仁德为核心 。在古代的社会体系中,仁德是最重要的政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包括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规范两个方面 。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家政治是最重要的政治道德活动 。从古代开始在政权中就明确提出了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标准 。
3.“崇德”是对自己或别人的道德高标,是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 。
【弘德的寓意】
比如,在商场里,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不高,怎么可能把别人的商品卖得那么好?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端正,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没有高到能卖掉自己的东西来回报别人的时候?说明这个人的品行有问题 。如果你的品德不好,或者品德不高尚,别人会怎么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