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社区里 从豆瓣小组看当代年轻人的五个特质( 二 )
文章图片
比如有位用户回老家拍到了田间“被光照亮”的鹅 , 诚恳发问应该如何形容这些鹅 , 有组员回复——“神说这只不可以” 。
对于“长得像太阳的月亮” , 组员会引用《诗经》中的“如月之恒 , 如日之升” , 文学造诣瞬间拉满 。
“失语症互助联盟”的小组成员对文字一片匠心 , 每天都在帮助彼此寻找精妙的汉语表达方式 。 某种画面、某种情绪、某种气味 , 都能成为大家练习和互助的素材 。
在豆瓣“矫情文字品鉴小组” , 扑面而来的则是另一种画风 。
这里是组员们对互联网上那些令人尴尬到“用脚趾头抠出三室一厅”的矫情文字的批判基地 。

文章图片
无论是恶俗夸张的网络文学 , 还是互联网上令人鸡皮疙瘩掉一地的用户评论 , 在这个小组都会受到无情的“反矫” 。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
当代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中 , 存在着“语言萎缩”和“语言通胀”两种主流现象 。
“语言萎缩”即在表达中过度依赖“梗” , 并让“梗”的语义无限扩大 。
比如“绝绝子”一词就可以用来赞美食物、人、风景等完全不同类型的事物 , 原本可以使用丰富的成语 , 最后全被一个“绝绝子”概括了 , 这种“偷懒”的表达习惯可能会造成语言能力的萎缩 。
另一种语言现象则是“语言通货膨胀” 。
过去一个“哈哈”可以表达的感情 , 现在要用“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勉强过关 。
过去“美女”就能形容一个女子貌美 , 如今已是满地“仙女” 。
这些词汇在人们高频的使用中 , 词义遭到弱化 , 逐渐成为陈词滥调 。
在《文学中的恐怖》一文中 , 作者让·波朗指出:陈词滥调是惰性的标志 , 人们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 , 代替了思考 。
这些布满灰尘的音节牢牢地固定住熟悉的秩序 , 词语流水线上产出的一罐罐粘稠的糊状物饲喂着读者的头脑 。
而在豆瓣小组中 ,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对待文字较真的一面 , 这映射出他们在戏谑态度之下的严肃思维 。 他们追求语言的充盈 , 通过语言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 身体力行地抵制着流行文化的同化 。 03野生社会学家:带着显微镜看世界
与那些沉溺于社交媒体“滤镜”下的年轻人不同 , 在豆瓣小组的年轻人身上 , 可以看到一种从庸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后的深度思考能力 , 他们习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
在豆瓣“我发现个规律”小组 , 组员们每天都在分享一些基于自己生活经历的规律和哲理 。
这些“规律”有的很琐碎、接地气 , 比如”把手机字体调大之后 , 刷手机的欲望就降低了(一点点)”;有的很深沉 , 比如“我发现其实人类是很享受emo这种情绪的” , 或者“不怕麻烦就能做到从容不迫” 。
组员们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 , 也能收获同伴的热烈讨论 , 小组中经常能看到点赞、收藏和评论数以千计的帖子 。

文章图片
除了观察自己的生活 , 豆瓣小组的年轻人还擅长观察别人的生活 , 并从中抽象出一些普世的道理 。
豆瓣上向来活跃着许多娱乐类小组 , 比如影响力强到多次遭到整顿的“豆瓣鹅组”、“豆瓣象组”等等 。
其中 , 豆瓣“晚学博士答辩现场”小组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
这个小组八卦的对象并不是明星 , 而是一位名叫“晚晚”的网红 , 她发迹于豆瓣 , 过往经历中不乏黑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付出过才知道,这三种人,不值得放在心上
- 卡耐基告诉你:提升女人气质的方法,在于这四点
- 一个没太大能力又无学历的离异女人在深圳有房有车,未来会怎样?
- 本文转自:晋州普法如果人在7到15天之内连续不睡觉 河南一女子40年没睡过觉,专家监控48小时之后,终于揭开真相
- 经常在办公室讽刺我们的女同事,净身出户了,如今送外卖为生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等一场雪落,赴一程流年的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