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大批普通化妆品因含“377”被下架 其他原料是否会步其后尘( 二 )


从事消费品测试、检验的Intertek集团的一位技术人员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377”成分添加进化妆品中的限量是0.5% , 确实存在有从业者为了逐利而过量添加或者少添加的情况 , 前者会增加产品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性 , 后者则属于夸大产品功效 。 以特殊化妆品形式备案 , 由第三方机构证明化妆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 , 既方便相关部门查证 , 也能令产品在功效方面有证可依 。
从业环境越来越严
“听到‘377’被叫停的消息感觉 , 像是受到‘当头一棒’ 。 ”一位国产初创化妆品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除了在售产品需要撤回外 , 红没药醇、烟酰胺、VC、传明酸、熊果苷等成分也都有美白功效 , 这些成分以后能不能用于普通化妆品、要怎么用 , 尚不清楚 。
另外 ,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 , 众多美白成分或步“377”后尘 , 未来或也将只用于特殊化妆品 。 德之馨大中华区销售及市场总监劳树权公开表示 , “388”和“399”是德之馨在“377”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的美白产品 。 这两款产品中均含有“377” 。 建议企业关注最新的法规 , 合法合规地使用具有美白功效的成分 。
“377”成分被禁止使用于普通化妆品后 , 有消息称 , 另一热门的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原料红没药醇也将被禁止使用在普通化妆品中 。 据中国商报采访人员查询 , 国内外知名品牌旗下均有使用红没药醇成分的化妆品产品 , 其中销量较高的雅诗兰黛小棕瓶、珀莱雅肌源修护优效精华液、薇诺娜舒敏保湿洁面乳、毕生之研缓释维稳打底精华、百植萃舒缓修红亮颜精华、科颜氏金盏花精华水活面霜、逐本森韵植萃滢透洁颜油等产品目前均未以特殊化妆品形式备案 。 若红没药醇步“377”后尘 , 上述产品或需重新备案 。 珀莱雅研发总监蒋丽表示 , 目前红没药醇不会被禁止在普通化妆品中使用 , 即使国家未来推出美白成分清单 , 也会留给行业一段过渡期 。 而且传闻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
上述初创化妆品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 , 若红没药醇等相关成分也被禁止了 , 作为实力不够强的国产初创品牌 , 他们没有太多的资金和时间支撑去完成功效评价报告 , 所以只能更换化妆品配方 , 那么此前产品的研发投入、备案费用也相当于打了水漂 , 需要全部推翻重来 。
其他美白成分会步“377”的后尘吗?上述山东省药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化妆品原材料能否使用及具体的使用范围都会以文件的形式在网站公开 。 注册特殊化妆品后 , 相关原材料仍能以合法正规的方式使用 。
功效护肤赛道要拿事实说话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指出:“自2022年1月1日起 ,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申请特殊化妆品注册或者进行普通化妆品备案的 , 应当依据规范的要求对化妆品的功效宣称进行评价 , 并在国家药监局指定的专门网站上传产品功效宣称依据的摘要 。 ”这也被化妆品行业认为是开启“功效护肤时代”的信号 。
相比其他品类 , 今年功效护肤赛道的选手们更“吸金” 。 信息咨询机构欧睿咨询数据显示 , 预计到2024年 , 国内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 占护肤品市场的22.9% 。 从今年年初至今 , 投资者多聚焦在功效护肤赛道 。 主打抗初老的优时颜于今年六月获红杉资本亿元投资;主打植物科技护肤的国货护肤品牌AOEO获过亿元A轮融资;主打修护的溪木源获六轮融资 , 总额已超过5亿元 。
这次的“377”事件 , 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在提醒化妆品企业合理合规地进行功效宣传 。 美妆营销从业人士孔思瀚则表示 , 含“377”成分的普通化妆品下架 , 也是给化妆品行业敲响警钟 。 化妆品行业的新规下发后 , 部分企业为了逃避功效评价 , 在宣传上去掉了“美白”“祛斑”等字眼 , 但是利用宣传“377”等成分变相向消费者传递功效信息 。 “只要想做美白等功效产品 , 就只能先完成功效评价 , 只有拿事实说话 , 才能保证消费者在未来买到的产品都是真正有效果的产品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