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科挤满抑郁症小患者:有家长认为孩子无需治疗只是“打得轻”( 二 )


儿童在12岁左右会进入青春期 , 直至18岁成年 。 这期间抑郁也以更高频率出现 。 在今年10月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在7399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中 , 12~16岁所患精神疾病的概率 , 显著高于6~11岁 。 其中 , 焦虑症的患病率在8至11岁间较高 , 年龄超过12岁后 , 注意力缺陷、破坏性障碍和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会显著下降 , 但抑郁症和药物使用障碍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
2006年的一项国际分析研究表明 , 13岁以下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2.8% , 13~18岁青少年为5.6% 。 其中 , 重性抑郁障碍在儿童中的患病率约为2% , 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为4%~8% 。 总体来看 , 13岁以上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3岁以下儿童的两倍 。
孩子的突然长大 , 总是令家长措手不及 , 也会对可能的病情存在误解 。 在何凡的诊室里 , 一个黑瘦的中年男子独自坐火车赶到北京 , 倾诉最令他苦恼的孩子“网瘾” 。 几天前 , 因为被没收了手机 , 上初三的儿子冲动地打人 , 把自己锁在房间 , 摔完东西后吃了一整瓶药自杀 。
在这位憔悴父亲的意识里 , 孩子可能病了 , 但仍有“胡闹”的成分 。 他特意向何凡提起 , 孩子被送去洗胃后 , 血液里的药物浓度并不高 , 他认为孩子没有吃完整瓶的药 , 不是真的想自杀 。 “孩子马上中考了 。 ”他心存侥幸 , 称自己打算请班主任好好劝劝孩子 , 争取让孩子参加半个月后的英语听力考试 。 他还问何凡 , 有没有药能治孩子的“网瘾” 。 对方告诉他 , 沉迷网络只是现象 , 孩子其实是情绪出了问题 , 喜欢玩手机是因为觉得和人交流没意思 , 她认为孩子已经有生命危险了 , 建议孩子休学住院 。

|儿童精神科挤满抑郁症小患者:有家长认为孩子无需治疗只是“打得轻”
本文图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 一些家长会忽视孩子真实的想法 , 没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 图/视觉中国
这位父亲不断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心结’在哪里?”何凡提高了声音回答:“问题就是孩子抑郁了 , 你要意识到这是个病 , 原因很复杂 。 ”她强调说 , “骨折也要治疗 , 不会努力一下就长好的 。 ”
许多青少年患者身上抑郁与焦虑共存 。 何凡说 , 焦虑体现为对上学和成绩的担忧 , 抑郁则是心情低落 。 “焦虑抑郁就像两个孪生姐妹 , 长得很像 , 又成对出现 。 一个人抑郁的时候 , 必然会有焦虑的情绪 , 而焦虑得不到缓解 , 必定会越来越抑郁 。
家长对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往往发现较晚 。 何凡说 , 当孩子刚出现抑郁和焦虑时 , 由于没有影响学习等主要社会功能 , 容易被家长忽略 。 “只是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 , 而当孩子已经无法正常上学 , 说明病情影响了认知水平 , 社会功能受损 , 这时再来就诊 , 已经为时已晚 。 “对青少年来说 , 当恶劣心境持续一年 , 就有可能发展为病变 , 在社会功能受影响之前 , 孩子可能有长达半年或几年的时间 , 处于焦虑抑郁、或者恶劣心境的状态” 。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
一个女中学生低着头 , 把腰弓进椅子里 。 初冬的天气就像她的心境 , 冷风凛冽 , 寒潮降临 。 她掀起袖子 , 新新旧旧的划痕像蛛网一样爬满手腕 , 站在一旁的家长脸上也写满了愁苦 。
何凡每周有三个半天门诊 , 这样的女孩她每次都要见到几个 。 她们因无法控制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而自伤 , 这是自杀的高危因素 。 儿童在12岁左右将迈入青春期 。 这是迈向成人社会的第一步 , 学业压力陡升 , 人际关系开始复杂 , 外表也逐渐成熟 , 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 研究表明 , 青春期的孩子罹患抑郁障碍的比例翻倍 , 女孩患病比男孩多一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