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 网友@萌面大道V甚至开发了一款“绝绝子生成器” , 输入一个短语 , 就能得到这样一串汇集了各种网络流行语和emoji的字符 。
打开这个网站 , 输入“新剧”一词 , 我得到了以下一段“绝绝子文体”:
绝绝子生成器 , 翻来覆去是那几句话 。
无论是文字讨好还是“绝绝子文本” , 本质上都是人们对社交媒体表达不力的一种补偿 。 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 , 根植于互联网的文字聊天 , 实际上省略了线下交流中蕾丝语气、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 。 美国组织行为学者达福特(Richard L. Daft)认为文字聊天是一种“贫媒体”(Poor Media) , 也就是它无法传递功能性交流以外的信息 。
我们害怕给对方传递出冷漠、不友好的态度 , 所以不断复杂化、夸张化地去表达;我们害怕社交中与其他人产生隔阂 , 开始学习使用emoji、表情包和网络梗 。 而在不同聊天场景中 , 这些网络梗又裂变成不同的形式 , “栓Q”“退退退”“拿捏住了”“晕厥过去了”……“通话膨胀”便是在这样长期的娱乐化表达中形成 。
本文图片
当代年轻人 , 一边社恐 , 一边假装社牛 。
直到最近 , “发疯文学”更是将“通话膨胀”推向极致 , 把“要死要活”当成日常表达的“发疯文学” , 其目的是为了极力展示出情绪 , 用极大的表演成分告知对方“我在回应” , 以至于传达情绪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 。
年轻人利用夸张的表达 , 试探性地构造和谐交流的语境 , 接着用戏谑的乱炖语汇塑造网络人格 , 而为了寻求群体归属感 , 越来越多人在网络中创作并加入到新的语言的学习中 , 最终形成了无限膨胀的聊天空间 。
通过这种“通话膨胀”的狂欢 , 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不多话语权的网友极易进入某个集体 , 并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
而公众人物、媒体也热切希望加入这场狂欢 , 因为“通话膨胀”的另一头 , 意味着语言狂欢带来的关注场域 , 在这场语言狂欢里 , 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流量的回馈 。
膨胀的话语
其实是“无语”
值得玩味的是 , 当一个人在用膨胀的话语表达夸张情绪的时候 , 对应的极有可能是一个面无表情对着手机打字的面孔 。 人们在对话中表现得有快乐、欢喜、亲密、癫狂 , 现实的心情就会有多波澜不惊 。
基于此 , 文字对话已经偏离了交流的本意 。 因为夸张的语言只是遵守着某种社交规则 , 却掩盖了屏幕那端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在结束“剥洋葱”采访时 , 就“文字讨好症”这一行为说道:“恰恰是因为当代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了 , 但另一方面 , 人心里是很渴望亲密的 , 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 , 促成了这种对话的局面” 。
本文图片
人们感觉到淡漠 , 但又渴望亲密 。 /《情深深雨濛濛》
可一方面 , 在“通话膨胀”下 , 语意早已遭到贬值 , 比如要表达开心 , 只是用“好开心”便显得敷衍 , 必须要堆砌其他网络语言才能真正表达 。
这时候 , 原本交流的文字已经失效了 , 人们就需要升级、强化这些语言 , 形成“通话膨胀”的循环 。
但有没有可能 , 互联网上便捷的、无孔不入的联系 , 已经把人们的思维榨干?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电梯里或者公共交通上观察过人们如何使用手机 。 如果你留心观察 , 大概率会看到年轻人经常用灵活的手指滑动屏幕 , 使得自己在各种平台里切换自如 。 上一秒还在吐槽群、沙雕群里打一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下一秒则已经在工作群里查看领导发来的文件 , 转头 , 可能又打开了小红书刷起了短视频 , 并就某个视频评论道“一整个大无语” , 忙得不可开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豆瓣9.6,IMDb9.3,“小变态”又杀疯了
- 葡萄|“酸葡萄心理”:不希望你过得好的,其实是你身边的人
- 恋爱|TES门口的小狗也得恋爱?“太太团”来了,又一位选手有了女朋友
- 杨柳|《大博弈》:看到秦心亭被冷暴力两年,才知她的死,杨柳有“三宗罪”
- 靳治豫|《天下长河》靳辅“大义灭亲”,靳治豫被下“黑手”,他该死吗?
- 大脑|藏文科普|人类行为为何“男女有别”
- 心理学|“蔡格尼克效应”:这就是你忘不掉对方的原因
- 友情|【纸质电影】关于我们的友情…
- 负面情绪|接纳负面情绪会显得我软弱吗?高情商的表现是这样!
- 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向员工发送“硬核”邮件:要么加班,要么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