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恩·蒂尔曼|一个成年人突然整天照顾另外一个成年人,是什么感觉?( 二 )


再接着的问题是护理 。 三姐妹在不同地方 , 各有家庭和事业 。 作者由于是作家和老师 , 时间上更为灵活 , 也住得比较近 , 常成为默认的护理方 。 这中间自然就产生了一些家庭矛盾 。 作者写得符合众多家庭的现实 。 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 , “一个家庭会面临各种各样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 , 它们频繁出现 , 让人吃惊 , 让人困惑 , 而且错综复杂 。 ”照顾老年人也会引爆家庭的问题 , 比如照顾不均 , 只是一个人在使劲 , 还有大家意见不一 , 都会导致冲突和怨恨 , 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 “[老年护理]的地形复杂 , 遍布陷阱 , 过去的炸弹也会不经意间引爆 。 ”作者承认 , 一个成年人突然一天二十四小时照顾另外一个成年人 , 包括擦洗 , 这是很多人不曾有的经历 , 是习得的技能 , 需要双方的磨合 。 作者后来又感叹 , 三姐妹目标一致 , 都还希望母亲的生活质量改进 , 所以还是劲往一处使 , 把大任扛了下来 , 一扛多年 。
再接着的问题是护工 。 书中提到了老年护理的各种问题 , 但是很少提到缺钱 , 看来三姐妹和母亲的条件还不错 , 这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 。 他们请保姆护工 , 和诸多中国照顾老年的家庭一样 。 但是护工的管理也有自身的问题和挑战 。 有的很敷衍 , 有的甚至虐待老年人 , 或是不了解老人的境况 , 与之发生各种争执 。 作者甚至不小心请到了非法移民 , 面临法律上的风险 。 这中间的诸多问题 , 也能引起很多家庭的共鸣 。
当然 , 老年护理中最大的变数 , 是老人自身的个性与习惯 。 讲究孝顺和外在面子的文化 , 让中国人不大容易放开了说自己家里人的问题 。 写自己的母亲时 , 多往好处写 , 往母爱的温馨上写 。 宋代程公许是大孝子 , 母亲去世后 , 找到了工作不去 , 而去“丁忧” 。 丁忧期满 , 得华阳尉小职 。 任后写诗:“冉冉岁云暮 , 齐邱促戍忙 。 倦凭南郭几 , 静寄赞公房 。 梦想蚕丝软 , 涎流蚁杓香 。 循陔归洁养 , 一笑乐哄堂 。 ”当时金兵犯边 , 社会混乱 , 送走了母亲的程公许 , 不提照料的艰难 , 也不说丁忧导致的机会的流失 , 满脑子想的都是老母在堂时的温馨和快乐 。 而今也是一样 , 写父母多写喜不写忧 , 写光鲜不写挣扎 。 除了豆瓣上的文青之外 , 不少人写自己的家庭 , 喜欢把家族端着 , 把祖上捧着 , 在世家和名门的幻象中 , 收获羡慕和心理的满足 。 我还留意到有的文人一辈子靠祖先吃饭 , 成为著名的孙子 。
老人照顾是无数家庭的现实 , 很奇怪为什么专门的书籍那么少 。 这本回忆录的声音独特 , 文字真切 , 是个可开先河的文体典范 。 美国人提到自己的家庭时 , 好的坏的都说 , 不藏着掖着 。 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差异 。 这种差异的一方 , 是祖先崇拜的文化 , 另一方是用爱心说诚实话的犹太-基督教传统 。 万斯曾在《乡下人悲歌》中写母亲的吸毒 。 奥尼尔甚至把问题重重的家庭 , 以戏剧的方式 , 写进了《长日漫漫入夜行》的戏剧里 。 美国作家没有“死者为大”“为尊者讳”这些说法 , 对自己、对家人 , 有近乎残酷的诚实 。
成年子女和母亲的关系是一个写不尽的富矿 , 在我看到的书中 , 写得最透彻的是谭恩美 。 这本书中母女关系也复杂而变化 。 书中说:“妈妈一辈子很自私 , 不爱别人 , 自从脑子坏掉之后 , 她开始爱我了 。 ”我们的父母 , 若非李嘉诚默多克这号人物 , 他们多爱谁一点 , 谁会多分一些家产 , 否则的话 , 上了岁数 , 爱又如何 , 不爱又如何?可是我发现 , 即便上了岁数 , 人只要母亲在 , 就永远是小孩 , 永远还希望母亲多爱自己一点 。 你会发现 , 成年子女也在争宠 , 这既可爱也可笑 。 唯一和小孩不同的 , 是成年人可以通过反哺的爱 , 通过照顾和关心 , 改变父母的成见 , 获得父母的尊重 , 赢来人格上的平等与独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