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栀子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三 )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 , 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
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鲅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
临床应用中栀子的作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愈 , 10例接近痊愈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 。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 , 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如有肢体麻痹 , 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 。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 。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 。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 。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 , 绷带包扎 。间隔2~3天换药 。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 。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 , 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 。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 , 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 。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 , 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
栀子用药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选方
1.治伤寒发汗、吐 。下后 ,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 ,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 。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 , 青木香二钱 。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