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美呀儿 哪些影视剧高于原著,比原著更值得看( 二 )


比如与电视剧不同 , 小说里靖王先问的静妃故人的名字 , 之后再去找梅长苏问的 。 静妃虽然聪慧 , 但毕竟事出突然 , 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答 , 直到看到屋外的石楠树 , 才急中生智回答 , 梅石楠 , 赌的就是麒麟才子会不会猜出来她的回答 。
靖王才问过静妃后 , 立刻跑去问梅长苏 。 后一个作答的人面对的状况除了事出突然外 , 更肩负着猜出前一个如何回答的任务 。这一点 , 应该是体现在梅长苏身上 , 麒麟才子之思 , 没有辜负静妃的期望 。
并且 , 作为靖王来说 , 他也一定会先问母妃 , 因为他问的时候觉得答案一定对不上 , 自然会先问静妃 , 再问梅长苏 , 然后当面拆穿林殊 。 否则先问梅长苏 , 再问静妃 , 拆穿后再返回去找梅长苏 , 岂不是有点傻 。 原著里靖王知道梅长苏是林殊是在跟言候纪王交谈时 , 当言候说到“还有人指着一棵树就起了名字呢”时 , 靖王就内心震动了 , 克制住自己问叫什么.....听到“梅石楠”三个字 直奔苏宅 摔了马 距离苏宅一条街却又生生停下 , 回去了之后靖王并没有让梅长苏知道他已经猜出他是林殊 , 但梅长苏从他的关心中感到异样 以栗子糕试探 才知道他知道了 又是一段很动人的地方 。 反正我看小说的时候 , 作者的文笔丝毫没有影响我脑中的画面感和心中起伏的情绪 , 感觉还不错 。
当然 , 我并不是说电视剧不好看 。 电视剧我也追得很爽 , 绝对的国产良心剧 。 只是个人认为 说电视剧远超过原著有些过了而已
人觉得石楠梗并不遗憾 , 小说里景琰在与言侯谈话中得知了小殊的身份 , 策马奔向苏宅 。 而电视剧里因夏江指控 , 在朝堂之上与老皇帝的一番对峙让景琰恍然大悟 , 但同时还要控制好情绪 , 临危不乱 , 维护挚友 , 我想这样的景琰 , 正是梅长苏想助他成为的样子吧 。 还有小说里霓凰竟然嫁给了另一个人 , 实在不能接受 , 作者似乎倾向于小殊和景琰的CP , 而霓凰是兄妹情? 单看这一点 , 电视剧好太多了 。
书中 , 一是文笔比较懒散 , 有些权谋略天真 , 还有有些对手犯傻略牵强 , 电视剧中补了很多情节 , 应该是海晏写书的时候 , 赶稿子 , 略随意 。 特别是最后几章 。
电视剧 , 主要的人物形象更饱满清晰 , 而且有演技在 , 确实很成功 。 但是输在不能表达很多内心戏 , 对一些次要人物表现力不足 。 当然 , 电视剧还是更胜一筹 , 更吸引人 。
个人觉得原著因为是文字 , 在我们之前的“电视认知”系统中(之前小说改编典型代表是于妈妈级别的 , 估计大部分的认知也停在了这里)我们无法将小说脑补成成品这样的画面 。 现在我们看了琅琊榜电视剧才知道 , 原来有这样明明可以可以靠脸吃饭 , 却非要拼演技的演员+明明可以靠宣传和演员圈钱 , 却一定要拼实力的处女座导演们+明明可以在幕后当”老大“ , 却一定要在幕前过把瘾的工作人员们 。 直到现在我们才把我们熟知的那本小说真正意义上脸谱化 , 具象化 。

个人觉得小说里面的一些冲突的处理更隐晦 , 更有冲击了 , 比如:靖王闲聊中知道了小殊的身份 , 个人觉得小说比电视剧更有看头
所以决定这个周末边看小说 , 边把我们的王凯代入进去 , 此刻我也是”靖王妃
还有徐克的青蛇 , 虽然原作是李碧华的名作 , 但我觉得原作主要在讨论情 , 用一种既冷眼旁观又悲切感叹的调调 , 但徐克又往上推了一步 , 讲天地讲人世 , 而且许仙的性格也改了不少 , 虽然很多人讨厌影版的许仙 , 但我觉得比起原作“凡人/一个男性凡人”这种设定 , 影版的许仙身上“人”的特点更突出 , 是一个很无力的悲剧人物 , 而他的悲剧不仅仅是情尤其是爱情造成的 , 而是整个乱世与他作为全剧唯一的人类主角无法和天斗无法和神斗造成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