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祝融的传说反映了什么,火神祝融传说( 五 )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 。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 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 , 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 。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 。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 。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 , 此地清光犹未低 。”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 。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 。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
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 。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 。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 。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 。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
三国祝融
三国时祝融即祝融夫人,南蛮王孟获之妻,被三国迷称之为:刺美人 。
祝融夫人是南蛮王孟获之妻,世居南蛮,传说为火神祝融氏之后裔,善使飞刀 。祝融夫人以丈八长标为兵器 , 背插五口飞刀,百发百中 。三江城被诸葛亮取得后,祝融替丈夫出阵,以飞刀伤张嶷之手,又用绊马索擒下马忠,生擒了二人;然而因受不住赵云、魏延挑衅,深入敌军陷阱,旋即被马岱以绊马索擒下 。最后孟获以张、马二将换回夫人 。后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表示永不再反 , 夫人亦随之投降 。祝融恩怨分明,武艺超群,加上绝色的容貌,在三国美女榜上应有一席 。
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 。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 , 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 。”《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 。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 。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 。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 。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 。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 。因此,当时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 。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 , 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 。蚩尤人多势众 , 非常强悍 。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 , 立了大功 。为此 , 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