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 黄磊女儿再次翻车?打耳钉染发、早恋不合群,开放式教育悔死了?( 三 )



堂而皇之打着“对你好”的旗帜 , 实践着对孩子超强的控制 。
那么回到多多染发这个问题 , 看爸爸黄磊是如何回答的?
他说:
“我觉得小孩这样没问题 , 你自己有没有耳洞?又干嘛反对孩子呢?这没什么 , 我从来不反对 , 只要不夸张就行 , 在孩子叛逆期 , 如果家长总爱反着来 , 她就会更想做这件事 , 那倒不如让她去尝试 。
她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 , 不要总拿子女当小孩子 。 ”
与其一味反对斥责 , 不如放手鼓励 。
这就是黄磊育儿观的中心 。
03
知乎上 , 曾有一位网友分享过他的经历 。
这名网友从小就是被母亲严苛管教 , 无论仪容仪表还是生活作息 , 都被管得死死的 。
母亲说 , 好孩子是不会留刘海、不会染发、不会打耳洞、不会纹身的 。
母亲说 , 好孩子是不能晚上9点后不回家、玩游戏和谈恋爱的 。
母亲说 , 好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 。
于是 , 青春那么几年直到大学毕业 , 她一直遵循着母亲的教育 , 成为了母亲的“好孩子” 。
但是进入社会后 , 她却发现 , 自己和周围人格格不入 , “死板”的她跟周围同事没有相同的话题、更别说能处成朋友 , 到点下班自觉回家 , 每天两点一线 , 生活过得死板而枯燥 。
直到有一天下班 , 她看着她隔壁同事化好妆 , 跟她一同下了电梯 , 然后奔向了在大门外等候已久的男生 。
那一刻 , 她想哭 。
她多么想成为这样一个“叛逆”的女生啊 。
记得《中毒的父母》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 , 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 , 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 ”
“你该怎么样”“这是对你好”这些话听起来体贴备至 , 但何尝不是一道道德的枷锁 , 限制孩子探索更自由的世界 。
反观那些被认可、被鼓励的孩子 , 他们在接受正向反馈的过程中 , 慢慢形成自己强大向上的磁场 , 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
心理学上将这种父母给予孩子期望和鼓励 , 使得孩子产生动力 , 最终变成优秀孩子的过程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
只有父母做到了对孩子充分地认同和支持 , 最终孩子的表现也不会让父母感到失望 。
如同黄磊与多多一般 , 鼓励式的充分认可 , 让多多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 有着自我想法和饱满的心灵 。

也就如同王菲与窦靖童一样 , 王菲从内心深处一直坚信孩子是最棒的 , 她从不会在公共场合吝啬对孩子的表扬 , 而这份认可往往让窦靖童更有自信追求她的音乐梦 。

在TED演讲中 , 教育家Brittany Packnett便指出:孩子的成功来自于自信 , 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深信不疑 , 这种自信的来源其实正是父母的宽容和认同 。
04
正确的鼓励会让孩子受益良多 , 但错误的鼓励却容易让孩子盲目自信 。
那么如何灵活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孩子?
1、相信孩子 。
罗森塔尔效应最核心的两点要求 , 首先就是相信 , 这种相信需要发自内心 , 因为孩子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 如果是假的信任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
2、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
家长只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 才能更好去认同及尊重孩子 , 遇到问题不“自作主张” , 交还孩子自主选择权 , 并且认真倾听 , 对好的观点加以鼓励 , 对不好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 , 但不要怒下判断 。
3、具体夸赞 , 不要泛泛而赞 。
不要机械式“鼓励” , “你好棒”“很厉害”这些通俗赞赏只会让孩子听多生厌 , “获赞”的欲望越来越低 。 所以当要赞赏孩子的时候 , 不妨具体指出 , 孩子哪一点做的不错 , 哪一点还可以继续完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