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电影《妈妈!》剧照 。
不过到了小升初的年纪 , 我就注意到了看似合理的母亲所背负的矛盾 。 母亲出生于1950年 , 与您差不多同辈 。 她的事业与成就当然远不及您 , 但她在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 。 大学毕业后 , 她在BBC做过一段时间的口译员 , 后来又在资生堂的宣传部负责宣传杂志的编辑工作 。 就在那时 , 我出生了 , 而我父亲还只是个兼职讲师 。 所以那段时间 , 我们家一直处于“女主外男主内”的状态 , 父亲的时间比较自由 , 孩子基本都是他带 , 母亲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 这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 不过在当时的乡下天主教小学 , 我们家的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 。
母亲平日发表的言论与看法显然带有自由派色彩 , 很是冠冕堂皇 , 但我感觉在那种环境下 , 母亲似乎有点瞧不起她周围的家庭主妇 。 尽管没有具体说过轻蔑的话 , 但她至少会把家长会上遇到的家庭主妇称为“那群妈妈” , 好像不认为“那群妈妈”和她是一样的女性 。 在讨论时 , 母亲把自己和她们都归入“女性”的范畴 , 而在私生活中 , 她却把她们当作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生物来对待 , 这是一种狡猾的做法 。 在父亲成为全职讲师后的一段时间里 , 她也专心抚养孩子 , 顺便做些零碎的笔译工作 , 但她肯定没把自己当成家庭主妇 。 她很抵触“太太”这个词 , 但我不认为她是觉得这个词本身有歧视女性的含义 。 她恐怕是认为“太太”是“那群妈妈”专用的称呼 , 不应该用在她身上 。 她嘴上否定一切歧视 , 但我感觉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情结 , 想要与“那群妈妈”划清界限 。
本文图片
日剧《坡道上的家》剧照 。
比起家庭主妇 , 她更加厌恶那些用“女人味”做生意的人 。 她习惯用言语解释一切 , 但是碰上妓女和陪酒女郎 , 她就完全放弃逻辑 , 全盘否定 。 此外 , 她对女性特有的工作(好比空姐和公司前台接待员)也有本质上相通的厌恶 , 尽管不及对陪酒女郎的厌恶 。 她也意识到自己对性工作者和陪酒女郎的排斥超出了逻辑的范畴 , 将其归因于“自己成长在一个从事服务业的家庭” , 但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充分 。 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婆)是日式酒家的养女 , 后来嫁进了我外公家开的日式旅馆 。 所以在母亲看来 , 她的奶奶、外婆和母亲都是在酒席上招呼男性宾客的陪酒女郎 。 我的外公在别处成功创业 , 而且非常注重教育 , 所以母亲和她的弟弟们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但母亲经常自嘲说 , 她的娘家是没有书香味的商贾人家 , 她的祖母和母亲成天跟醉醺醺的客人打交道 。
总的来说 , 她强烈排斥卖弄“女人味” , 但与此同时 , 她也有略显异常的外表至上主义倾向 。 化妆品和衣服的数量就不用说了 , 当上大学老师后 , 她甚至会花上一个星期反复重拍用于讲师资料的照片 , 显得分外执拗 。 而且她的这种执拗不是单纯对服饰或美的热爱 , 而显然是执拗于“持续做男性欲想的对象” 。 如果得不到“美女”“真显年轻”的夸奖 , 不被男人欲想 , 她宁可不出去抛头露面 。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 , 一家人住在英国 , 当时她重读了研究生 , 成了一名儿童文学专家 。 但儿童文学协会和研究室里很少有打扮张扬的人 , 大多数人都比较朴素 , 不关心自己是否性感 。 而母亲很不愿意被人拿来和那些“土气的学者”相提并论 。 90年代的美剧对“女性主义者”抱有刻板印象 , 总把她们描绘得胖如斗牛犬、对男人深恶痛绝、脾气暴躁 。 我记得母亲就经常嘲笑她在儿童文学学术会议上遇到的女性 , 把对男性毫无吸引力的她们比作这类角色 。 我却觉得电视剧里的刻板人物更自洽 , 母亲反倒充满矛盾和倒错 。 简而言之 , 她似乎把“做一个吸引男性的女人”看得比什么都有价值 , 却发自内心地瞧不起那些公然将之兑换成金钱的女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孙晓桐|夫妻打工十年,生活改善后准备生二宝,未曾想妻子怀孕7个月大宝出事
- 孙海洋|《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寻子经历新书上市,网友读后留言:祝天下无拐
- 威廉王子|威廉王子接任威尔士亲王,欲“打破常规”、改变父王所曾扮演角色
- 清热生津|美国女子售假大牌被抓,案值2.9亿,懒得高仿廉价衣物上熨标签
- 清热生津|《底线》:很多时候,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 日本_社会|日本女子被骗走22万元,男子自称宇航员,需要钱回地球跟她结婚
- 李宛倩|《心动5》郭浩然、李宛倩尴尬约会,孟子义、李承铉沉浸式生气
- 医生|“我太气了!”男子这种病发作大哭求助警察,医生:女性比较常见
- 彩礼|“女子离婚彩礼全退”,留下了潇洒和体面|新京报快评
- 哈里王子|哈里的回忆录或永远不会出版,王室不会轻饶他,代价巨大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