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三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这个有趣的实验 , 在无形中揭示了自制力、意志力与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 在这些方面优秀的孩子 , 未来总归不会太差 , 但大卫也颇有些疑虑——对于那些成年人怎么引导都难以在这些方面做好的孩子 , 又该怎么办呢?
对此 ,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兰·弗莱尔采取的对策是 , 内在没有的 , 就用外在来补!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罗兰教授出生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 , 进入哈佛后 , 他发现同学们也大多是与自己背景相似的精英 。 在精英的圈子里 , 外在激励与榜样作用是时时存在的 , 那是一个底层老百姓难以想象并难以复刻的世界 。
但对于大多数游走在边缘的、水平糟糕的公立学校而言 , 孩子们缺少自控力与意志力是常事 , 而且家长们根本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培养的意识 。 因此 , 罗兰提出了一个“创新激励计划” , 在28所落后的公立学校推行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华盛顿光明镇小学是参与试点的28所学校之一 , 每周四早上 , 老师会给过去一个“结算周期”内努力学习、严守校规的同学发放现金 。 表现越好 , 奖金越高;如果连续几个周期内一贯优异 , 奖金还会翻倍 。
大卫随便问了几个同学 , 新计划实施以来拿到了多少钱 , 得到的答案从几十到几百美元不等 。 一个攒到330美元的女孩给大卫看了奖金单据 , 这笔钱是在一项项“成绩”、“品德”、“体育”的加分细则中累积而来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为了引导孩子们奋发努力 , 和20年后虚无缥缈的“考上藤校”的目标相比 , 这种激励似乎更加直接也更为有效 , 这恰恰不是“延迟满足” , 而是善用“提前满足”的一种智慧 。
对于先天条件不足的孩子来说 , 现金激励远比想象中作用更大 。 大卫本以为将钱与教育挂钩 , 是一种亵渎 , 但在得知试点学校各方面表现已赶超其他公立 , 尤其听到孩子们说着“要存钱上大学”的话语后 , 他被触动了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这也让大卫重新思考 , 在家庭教育中 , 家长们可以着手的内在与外在部分 , 有了科学实验与创新计划的背书 , 教育的具体实施将会有更为清晰的路径可以遵循 。
03
三个词 , 毁掉一个孩子
在纪录片的最后 , 大卫造访了斯坦福大学 。 醉心于儿童研究与教育实验的卡罗尔教授 , 正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成果娓娓道来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你只要说出这三个词 , 就能毁掉孩子!”
当卡罗尔抛出这看似有些耸人听闻的观点 , 大卫不由得为之一振 。 但在详细了解来龙去脉后 , 发现教授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
在日常生活中 , 父母们总是将“你很聪明”、“你很棒”挂在嘴边当作表扬孩子的口头禅 , 认为这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 表达尊重 。 但“你很聪明”(YouAreClever)三个词 , 并不一定带来的都是理想效果 。
哥大教授跟踪40年,走访哈佛、剑桥、斯坦福发现:成功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