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康德感性任意意志观的悖论解析( 二 )


本来 , 在西方哲学的语境里 , “理性”首先是指人们凭借逻辑推理展开思维活动的认知能力 , 并且因此与广义上的“感性”(包括非认知性的欲求情感和狭义上认知性的感觉知觉等)截然有别 。 [9](P239)康德虽然采用的是“感性—知性—理性”的三分法 , 却也明确指出了“理性”与“知性”是同一种逻辑思维的认知能力 。 [4](PP261-269)从这里看 , 当他主张在感性主导的任意意志之外 , 另外还存在着某种纯粹理性的良善意志的时候 , 已经遮蔽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想要—意志(will)”由于最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失”以及随之产生的相关“需要” , 属于“欲求”或“欲望”的范畴(这也是“意志”本身就具有让自己“从心所欲”地得以达成的“自由”特征的直接原因) , 并且其实现还能让人们获得“心满意足(志得意满)”的情感体验 , 所以根本不可能像康德宣称的那样是全然理性的 。 换言之 , 在“理性”是指逻辑思维的认知能力的前提下 , 任何“意志”都不可能只是“理性”的 , 却不包含“感性”的因素;毋宁说 , 它们无一例外地统统具有非认知维度上的“感性”特征 。
不错 , 人们的许多意志欲求在付诸实施的时候 , 都会受到理性认知的指导;然而 , 这一点却不足以根本改变它们与那些没有受到这种指导的意志欲求共同具有的感性本质 , 更不足以让我们把意志欲求还原到理性认知的“根据”那里 。 [10]举例来说 , 不但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的良善意志无法离开“人是目的”的感性质料内容以及“不坑害人”的道德情感孤立存在 , 就连“求知欲(好奇心)”这种指向了理性认知本身的自由意志 , 说穿了也是某种“随意任性”的感性欲求 , 不然的话人们就不会在它的驱动下追求真理知识 , 并且在达成目的后享受到愉悦快乐的自由体验了 。 就此而言 , “感性任意”应该说是任何自由意志(包括那些处于理性认知指导之下的自由意志)在实然性维度上都会具有的基本属性 , 因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不含感性内容、只是纯粹理性的自由意志 。
综上所述 , 康德凭借认知维度上的感性与理性之分 , 将欲求维度上的自由意志强行切割为二 , 不仅穿越了是与应当之间的严格界限 , 而且也将认知与欲求随意混为一谈了 , 以致与他有关三种心理机能之间没有“共同根据”的见解自相矛盾 , 最终扭曲了所有意志欲求都内在具有非认知维度上的感性特征的事实真相 , 因而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
二、感性任意意志的可善可恶
像康德这样的顶级思想大师 , 自然不会平白无故地忽视显而易见的简单事实 , 穿越他也承认的是与应当的界限 , 不惜让自己陷入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 而仅仅是为了凭借认知性的标准遮蔽欲求性意志的本来面目 。 毋宁说 , 他之所以诉诸这种方式把自由意志切割为二 , 是试图进一步达成将感性任意意志与理性良善意志对立起来、贬抑前者而推崇后者的规范性目的 。 这种理性主义的意图清晰地表现在他的一句话里:“理性在有关它自身尊严的意识中 , 蔑视所有那些来自经验领域的动机 , 并且逐渐成为它们的主宰 。 ”[5](P28)不错 , 鉴于康德努力彰显其崇高尊贵的理性良善意志包含着“人是目的”的伦理内容 , 从同情理解的角度看 , 他这样做的动机是无可指责的 。 但问题在于 , 这种规范性的价值诉求却诱导着康德在扭曲事实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 结果反倒削弱了他在确立尊重每个人正当权益的理念方面做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 毕竟 , 为了证成某种应然性的价值诉求而背离实然性的事实真相 , 只会抽空这种价值诉求的立足根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