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城 |李成( 二 )


老县城 |李成
文章图片
东门大桥 , 又称良弼桥 , 因为清代出过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 。 在这座石桥的一侧建了一座新型水泥大桥 。
不管怎么来去 , 县城对于我还是神秘的 , 我对它的感受总是那么有限 。 有一年外婆来我们家小住 , 父母决定趁此机会一起到县城照一张合影 。 怎么去的我忘记了 , 只记得到了县城我们是穿过北大街前往照相馆的 。 这样的偏僻街巷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 想找个人打听一下方位也不容易 , 等了好一会 , 才见到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 , 比我大一两岁的光景 , 她不仅热情地指示我们怎么走 , 而且给我们带了一截路 。 我还记得在那街巷一侧 , 是一片屋子拆弃留下的空地 , 这让我感到疑惑 , 怎么城里还有废墟呢?十年 , 二十年后 , 每经过这一带 , 我都把这个印象重新放映一次 。
上了高中 , 因为学校在县城边上 , 终于可以和同学骑着车 , 在这座城里四处闯荡 。 到文化局文化馆去拜见文学老师、投稿;还曾跟家住在县城的同学一起从邮局边的一条巷道里曲折地穿过 , 到荣休院看电影——那里总放一些稀见的影片;夜里的灯光球场 , 可以看到一群人生龙活虎地打球……这一切都让我乐此不疲 。 新华书店去得更多了 , 有一次碰到书店降价处理书 , 一堆书摆在门口 , 都便宜至极 , 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 , 简直令人狂喜 , 赶忙把《西行漫记》《南行记》《南行记续篇》什么的 , 抱了一抱 , 满载而归 。 到了高考的前夕——预考 , 我还借宿在同学的住处 , 听着滴答的雨声 , 一宿未眠 , 一大早摇摇晃晃骑上自行车去考场 , 竟侥幸过关 。 高考后一身轻松 , 又随同学住在他父亲的新单位——城关镇政府所在地 。 古雅的建筑 , 许多墙面都是木头做的 , 门窗大开大合 , 可谓雕梁画栋 , 非常气派 。 我心想这是哪个财主留下的房子 , 没有想到 , 后来公布它是一所名人故居!
老县城 |李成
文章图片
本以为把县城探索得差不多了 , 但其实所了解的只是皮毛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县城里一下子冒出那么多名人故居 , 让我瞠目结舌 。 邮局边上那条常走的普通小巷 , 有一天封闭起来了 , 再过一段时间去看 , 街巷整洁了 , 还在边上挂起了牌子:六尺巷 , 而且很快名动全国 。 原来的广场看起来比较开阔 , 在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也圈起了一块地 , 盖起了一座仿古建筑:文庙 。 这一在六十年代以前曾经作为孔圣人幽灵所寄的场所被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捣毁 , 现在又作为文化的象征物复活 , 且更气派 , 更光鲜亮丽 。
时间似乎经过一个一个新的轮回 , 城东那条河上两三百年前建筑的石桥 , 那巨大的石板竟然也被车轮磨出了那么深的辙痕 , 当年我每走过一回 , 都感到震惊 , 想象曾经有多少独轮车被人推着从这里走过 , 又有多少士子由此出发 , 北上京华博取功名 。 过往的一切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里 , 这桥也因不堪重负被弃置 , 在它的一侧早已有一座新型水泥大桥飞架东西 , 每天车水马龙 。 县城则早已溢出了这条河界 , 向四面八方扩展了数公里 。 这样一个古文化发达之地 , 这里的人们素来不乏聪明智慧 , 只要不把他们的手脚束缚起来 , 一任他们胼手胝足地干去 , 财富总可以成倍地积累 。 这些年城内的楼房也真如雨后春笋 , 老县城俨然已蜕变成一座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城市了 , 令偶尔回乡的我简直找不到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