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考入父亲母校同一专业读研,开学第一天,他和父亲在校园这样合影......( 二 )


父亲张国旗喜欢读书 , 张云飞印象很深 。 小时候 , 一家三口挤在母亲工作单位的一个不大的教室 , “地面是坑坑洼洼的老旧水泥地 , 屋顶还漏雨 。 ”张云飞说 。 那是父母工资不高 , 经济拮据 。 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 , 他不仅读水文地质专业的书 , 还喜欢文史类的书 。 有一次 , 父亲张国旗花了半个月的工资 , 买了一套《资治通鉴》 , “每天晚上 , 我和母亲都睡了 , 爸爸都在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 。 ”由于书太多 , 狭窄的家中放不下 , 于是床边加了30厘米宽的木板 , 专门给父亲放书之用 。
2000年国庆节 , 父亲张国旗带着张云飞远赴泰山旅游 。 这是他第一次带着儿子远游 , 也是最后一次带儿子出门旅行 。 登泰山时 , 张云飞才9岁 , 步伐慢 , 不停地喊累 。 为此 , 父亲张国旗鼓励他:男子汉要坚强有毅力 。 为了缓解儿子张云飞的一路疲劳 , 父亲张国旗绘声绘色地讲泰山的传说和地理知识 。 这一次远游 , 对于张云飞而言尤为美好 , 也永远定格在记忆之中 。
也许是受到父亲张国旗的耳闻目染 , 张云飞隐隐对地理和地质产生了一些兴趣 。 2010年高考时 , 张云飞也想过报考父亲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可惜高考发挥时常 , 与父亲的母校失之交臂 , 被云南一所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录取 。 他尽管心里有些遗憾 , 好在这个专业也属于地学大类 。 上大学时 , 对于地质学基础之类的书籍 , 他扎扎实实啃过几本 。 2014年大学毕业后 , 张云飞并没有依靠爸爸曾经的光环 , 独立找工作 。 他先后在山西的水利和设计类几个单位工作过 , 期间结婚生子 , 小日子过得还算舒心顺畅 。
接过英雄父亲的接力棒
张国旗的故事和精神 , 一直激励着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们 。 2018年 , 该校环境学院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 , 并以英雄校友命名 , 组建“张国旗班”及其党支部 , 旨在培养学生们争做“红专能优”的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 。
“张国旗班”党支部的成立 , 受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 校长王焰新院士寄语:永葆赤子情怀 , 争做时代先锋 。 为了擦亮“张国旗”这张精神名片 , 近年相继组建了张国旗精神宣讲团、“张国旗班”实践团、“张国旗班”志愿团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 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山西陵川、吉林白城、湖北恩施、湖南衡阳、云南楚雄、青海海北等地助力科教扶贫 ,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 今年 , “张国旗党支部”还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
“张国旗班”建设的系列新闻报道 , 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张云飞这里 。 对此 , 他非常感叹 , 父亲张国旗的母校非但没有忘记他 , 还广泛弘扬他献身基层的精神 。 去年清明节 , 张云飞和妻女应邀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国旗雕像前 , 进行祭扫活动 , 第一次面对面看着父亲的雕像 , 张云飞落泪了 。 他突然意识到 , 不该满足现有的小日子 , 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 经过一番深思 , 他做出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备考 , 力争考上父亲的母校 , 攻读水文地质学专业研究生 。
然而 , 现在的考研竞争激烈异常 , 加上张云飞大学毕业工作了多年 , 重新捧起书本复习 , 需要超常的毅力 。 有几天 , 他打起退堂鼓 。 母亲和妻子见他情绪不对劲 , 不停地鼓励他、支持他 。 他再次鼓起精神 , 全力以赴投入到复习备考中 。 水文地质学领域的一些知识难点 , 他通过微信 , 向远在武汉的老师们虚心求教 。 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 , 他过关斩将 , 成功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录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