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但借由散文成为女性情感共同体( 三 )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但借由散文成为女性情感共同体
本文图片

行超
借由作品话题 , 嘉宾们也在现场交流了对于所谓“女性意识”的一些非常生活、类似文学细节的想法 。 女性想做一件事 , 一定要符合预设的规训和条件吗?什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冯秋子说 , 她小时候扎着两条大辫子 , 喜欢打乒乓球 , 天天都跟去训练场 , 久而久之球队的两个女孩被她打动 , 主动向老师提出邀她加入球队 , 可老师拒绝了她 。 她沮丧之余也意识到:“也许进乒乓球队和我没什么关系了 , 但我喜欢乒乓球是我自己的事 , 我当不成运动员 , 也可以在家里的土台子上练习 。 ”脱不花也曾在女儿那里遭遇关于“女性刻板印象”的小困扰 , 她的女儿会问她:“妈妈 , 为什么你要上班 , 是为了养我吗?”“为什么别人的妈妈留长头发而你留短发?”她告诉女儿 , 自己要上班只是因为自己喜欢上班 , 而留短发是因为觉得短发还不错 , 自己并不喜欢留长发 。 而张天翼则回想起自己少女时期的反叛 , 在她的家庭氛围里 , 光脚是不守规矩的 。 可越是被拘束 , 她便越想打破规矩——光脚穿凉鞋对她来说变成了一件巨大的诱惑 。 于是当夏天来临 , 出门前穿好的袜子半道便被她脱下藏在书包里 , 等晚上回家再穿上 。 “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就好像你解开了一个东西一样 , 这种感知是当你被束缚时 , 自己去努力挣脱这种身份的束缚 。 ”
周晓枫说:“成为女性并非意味着和男性抗衡 , 男性能举80公斤 , 我拼了命也要举80公斤 , 不是这样的 。 而是 , 当我举起了比原来更大的重量时 , 我不那么疼痛了 , 我比以前更好了 , 更靠近身体的自由 。 成为女性就必须更贴近那个真实的自我 , 而不是应某种外部的需要把自己变成某个样子 , 女性拥有立足自己的可能性 , 才能获得有效的成长 。 ”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但借由散文成为女性情感共同体
本文图片

左起:脱不花、周晓枫、林那北、张莉、冯秋子、张天翼、行超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但借由散文成为女性情感共同体】而对于本书主编张莉来说 , 女性视角是关注女性这一情感共同体 , 关注女性的命运;女性意识也不是纯粹的只要站在女性立场就可以进入 。 “我判断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女性意识 , 就是看她是否站在一个边缘的、低微的、无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设想自己是那个大女主所向披靡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你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往往是小说中最不起眼的角色 。 我想说的就是这种女性的主体性——即使在最低微的时候 , 也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 ”同时 , 张莉也澄清 , 这些散文并不能完全被定义为女性主义作品 , “女性主义比这个要更锋利一些 , 我希望这本书能跟更普通的女性读者去交流 。 ”也正因如此 , 文集中收录了一些非职业写作者甚至素人的作品 , 比如脱不花和行超 , 还有非常年轻的作者孙莳麦 , 以及最年长的作者杨本芬 。 这些素人写作者也构成了这部作品非常独特而美妙的部分 。 张莉说:“我们通过这些表达 , 让自己变得更开放 , 然后更有力量 。 好的散文它会有一种共情的能力 , 就像风暴一样会把我们卷在一起 , 我们一开始总是以为自己是孤独的 , 但是你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 , 优秀的散文是一种情感共同体 , 能够卷起我们内心这些最隐秘的情感 , 使我们凝聚在一起 , 互相治愈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