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对教师夫妇共同庆祝50年金婚( 二 )


当年留学生抱着回国信念
说起老教授们的奉献 , 真可谓“孜孜不倦” 。历史学系的汪熙教授今年已85岁高龄 , 1999年中风偏瘫后 , 他右半身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 , 但1999年至今他仍坚持做学问 , 每年写一两本书 , 右手不能写 , 他竟靠左手在电脑键盘上把一份份书稿打完 。他还每天上网 , 与美国高校的好友保持联系 , 经常邀请他们来复旦讲学 。
德高望重的他自是桃李芬芳 , 华师大党委书记张济顺、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等均出自他门下 。
别看汪老学识渊博 , 他还很幽默 。采访人员来到他家时 , 他正和同龄的老伴董幼娴一起试穿唐装 。见采访人员来 , 董老忙拿出他俩1947年3月结婚时的六七张珍贵的老照片 。“当时在美国也很艰苦 , 照片是在学校青年活动中心拉上几个中国同学和美国教授一起拍的 。也没有任何喜宴 , 拍了照 , 牧师举行个仪式 , 就算结婚了 。”
“汪老师当年好帅啊!”采访人员说 。没想到汪老也不含糊:“那当然 , 我要是不帅她当年就不跟我了 。照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 , 就是帅哥配靓妹 。”
汪老幼时在复旦附中读书 , 之后几度搬家 , 1930年代末来到四川大学读书 , 也就在那时认识了同校的董幼娴 。1944年 , 汪熙远赴着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留学 , 次年董幼娴也去了费城求学 。1948年两人毕业并结婚后不久 , 董幼娴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 , 已听到了祖国的号召 。汪熙说 , 当时自费考取美国大学的300多位中国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抱着回国的信念 。“不像现在的青年人 , 出国读书 , 往往想着在国外定居 , 过安逸的生活 。我们当年如果留在美国 , 也能很好地‘混饭吃’ , 但祖国快要解放了 , 我们一定要回国做些事情 。”
两位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亦是无微不至 。汪老师写书不方便 , 老伴就经常帮他听写 。汪老师左手无法操作鼠标 , 老伴竟细心到在电脑上帮他设置好鼠标键位 , 把鼠标左右按键的位置互换了一下 。说起今天的金婚婚典 , 董老师也乐得合不拢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 那么多苦难都度过了 , 终于又重温了最甜蜜的时刻 。太感谢学校了!”
50年沧桑铸就一本书
婚典上 , 还有一对夫妇引人注目 , 他们就是复旦经济系的袁辑辉和王爱珠夫妇 。袁老的身世可谓传奇 , 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解放后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所、第一本社会学杂志都出自袁辑辉 。
说起他们俩的故事 , 王爱珠把他们50年的结合总结为“五同”:一、两人同属羊;二、同窗 , 复旦大学经济系同班同学;三、同教 , 1953年毕业后均留校任教;四、同研 , 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 , 两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竟又找到一个共同语言 , 即老年学;五、同职 , 如今他俩一个担任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 一个是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
【175对教师夫妇共同庆祝50年金婚】他们已在复旦从教50年 , 又是金婚50年 。他们共同上台 , 为自己执教50年和金婚纪念的新书《同爱共辉》举行首发 。回忆50年沧桑 , 一切都来之不易:1955年他们筑起自己的爱巢时 , 没有婚宴 ,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 , 连房间都是问学校借来的 , 两位的母亲各送来一条锻被 , 房间里一张床 , 配上一套餐具 , 就是全部的家当了 。“结婚时候的样子和今天隆重的庆典真是个鲜明的对比 , 社会经济在发展 , 复旦在前进 , 退休老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