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2002年8月,周轶君成为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唯一一名常驻的国际战地采访人员 。
她见过导弹爆炸后现场的碎尸,自己的鞋上因为血迹和汽油变成黑红色;
看到过孩童跟同伴说自己第二天将会成为“人体炸弹”烈士,大家真诚地祝贺他;
遇上过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自己,对方手指扣住扳机 。
“加沙的生活,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做作,类禅宗棒喝,立见分野 。”
导弹时常划过周轶君的窗户在附近落下,当地人对她的围攻和骚扰也从不间断 。
这里是真实存在着的人间炼狱,死神随时会来 。
周轶君从未想过离开,即便其他国家的采访人员都住在较为安全的耶路撒冷 。
她说:“坚守,是为了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图 | 周轶君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2000 年9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流血冲突爆发 。
加沙是巴以战争交锋的最前线,为此西方的战地采访人员们全部住在加沙隔壁的耶路撒冷 。
即使是这样,依旧有十多名采访人员在战场上牺牲 。
到了2002年,两国交锋更加疯狂,尸骸遍布的加沙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之城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周轶君就是在这个时候申请去加沙的 。
理由简单又莽撞:功利心驱使 。
“当年申请去加沙,仅仅是受年轻人的虚荣心怂恿 。我想当一个好采访人员,当一个战地采访人员,觉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具有挑战性,希望自己到了那里可以有一份好成绩,得到荣耀 。”
这一年,周轶君26岁,还是新华社的新人 。
她有对战地采访人员这个职业的热情,有对“年少有为”这份荣誉的渴望 。
战地采访人员少有女性,且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地方一待就是两年,周轶君申请了两次都未获批 。
她不停地提交申请,并给出了合理的理由 。
“男性的爆发力可能比女性强,但女性的忍耐为更好 。去加沙是两年,不是两个星期,耐力重于爆发力 。”
领导终于点头,周轶君开心自己离梦想又更进一步 。
新华社的老采访人员跟她说:“如果你是我妹妹,打断腿都不让去 。”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周轶君只跟二老说要去以色列,只字未提加沙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文章图片
图 | 在汽车炸弹爆炸现场
到了加沙,她就告诉父母自己是两头跑 。
如果加沙发生了空袭,她就说自己在以色列;
如果以色列发生了空袭,她就说自己在加沙 。
安抚好家人,周轶君开始收拾行装,赶赴战场 。
在去的飞机上,周轶君幻想过千千万万遍自己将要生活两年的地方 。
战火连天、生活贫穷、哀嚎遍野,她自认为能接受战争之下的一切黑暗 。
直到她在加沙住下之后才发现,一旦走进这个城市,每个人都是难民,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
周轶君|战地记者周轶君,亲眼看着一群孩子“自愿”去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