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故事|儿子被学校强制休学,我带他离开了北京(12)


猫猫果儿就像一座魔法学校 , 不仅会影响王一一辈子 , 还改变了我们一家 。
学会放手 ,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 他的人生让他自己来 。 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比你想象的更好 。
这听起来多多少少有点妖孽……别人不知道 , 反正王一是被猫猫果儿加持过的学生 。
我很庆幸 , 8年前 , 我坚决地把王一从北京带到大理 , 送到猫猫果儿 。 三年的经历 , 已经足够滋养他一生 。
想让娃成为你吗?还是比你更辽阔?
文|猫猫果儿校长  陈钢
记得王一来的时候 , 猫猫果儿的小学探索刚过两年 。
2012年3月 , 猫猫果儿幼儿社区开学 。 一年多后 , 家长们凑钱建了小学部 , 因为乐见这个社区教育的成长 , 我也凑了份子 , 之后就被稀里糊涂地被叫成了“校长” 。
做教育这件事充满思考 , 争议和琐碎的过程 。 王一来时的样子已经模糊了 , 印象很深的是一件小事 。
在猫猫果儿 , 放学后孩子们互相邀约是很平常的事 , 有次一位妈妈讲到她车上拉了三四个男娃回家 , 听到后座的孩子们聊天:
“我都三个月没有见到我爸爸了 。 ”
“我七岁前就没咋见我爸”
“我有两个爸爸 。 ”
“嗯 , 嗯 , 我有八个爸爸 。 ”
最后一句显然是吹牛 。 不过在猫猫果儿 , “世界多元人人不同” , 是许多家长理解世界的方向和娃们显而易见的基本认知 。
第二个说话的娃是王一 , 那时他有一张受过欺负的脸 , 虚张而敏感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江湖气率直的爸爸和温婉知性的妈妈 。
爸爸会揍王一 。 于是有了入学后和他爸的第一次聊天 。
聊了很多 , 总之只有一个建议:“在你爆掉之前 , 给孩子三次提醒 。 第一次:我有点生气了哦 。 第二次:我已经很生气了 。 第三次:我马上就要揍你了哦!之后你再揍他吧 。 ”
大概过了半年多 , 他爸妈来找我 , 说一次都没捞到揍娃的机会 , 现在他和娃很亲 , “关系都超过他妈了!”
王一妈在边上笑 , 说回了一趟东北老家 , 王一从体能到自信都超过了当年“欺负”他的同学 。
“秒杀!”他爸说 。 开心又得意 。
是啊 , 家是情感联结的地方 , 应该是温暖的容错空间 。 爱也没有前提 , 如荒野江河自由流淌 , 且有迹可循 。 孩子错了吗?挫了吗?回家抱抱 。
之后班级家长会上 , 只要他爸开口 , 就是不绝的东北段子味儿 , 娃在爸的眼里 , 上天了 。
五年级的王一变得义气、担当、独立 , 也会调皮和时不时的爆烈 。 就像被他爹灌顶一样 。 成长的同时 , 在同学和老师间都感受到了一些不适和压力 。
于是有了和王一爸爸的第二次聊天:“想让娃成为你吗?还是比你更辽阔?”
后来有近两年时间 , 我很少直接介入对王一成长的讨论了 。 根据我的分工 , 这通常意味着在猫猫果儿环境中孩子自己可以长得很从容了 。
猫猫果儿是孩子们的学校 , 更是大家的村庄 。 我觉得有未来社会的样子——它能够接受多元复杂 , 八卦开放 ,  在矛盾中变化成长 。 是我认为的物种演化的好环境 。
王一爸爸提到的那节语文课 , 孩子们关于“分享”的探讨 。 特别典型 。
以问题为驱动 。 提出问题 , 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 。
答案并不重要 , 探索和讨论的过程 , 才是这堂课最大的价值 。
这样的讨论环境里走出的小学生长到初中 , 就会朝向终身学习的方向走 。
驱动力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 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 , 开启孩子们的思考 , 过程的丰满就是追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