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配|14岁女孩跳楼自杀前手写3页书信:我不配活着( 二 )


文章图片
2.对父母的言行无能为力,我不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带有不同颜色的面具 。
可是,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把最靓丽、最温和颜色的面具给别人;
而把最具戾气、最具伤害的黑暗颜色的一面留给自己的孩子 。
面对外人时的父母,是彬彬有礼、礼貌又文明的;对待他们14岁孩子时,却用最肮脏的辱骂、说最难听的话;甚至用皮带、电线殴打 。
因为父母自身的无能,只能通过孩子来发泄心中的怒气、愤懑和不满 。至于哪里来的如此冲天的怒气、填不满的愤懑,也许终归是对自己的敌意吧 。“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字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
什么是长辈?释义为辈分较长,看着晚辈成长,无时无刻不关怀备至的人 。
至于那些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只会对自己的孩子和至亲颐指气使、不会为自己的无知买单的人,他们配得上这两个字的称呼吗?
孩子,是他们不配,而不是你 。
我不配|14岁女孩跳楼自杀前手写3页书信:我不配活着
文章图片
3.轻松、快乐是别人的,我不配 。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 。
你应该听话、懂事,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为这个家或者家族争光,你应该实现父母实现不了的愿望……
一旦孩子的内心被父母占据,他们很难找到正能量的意义 。
他们貌似能找到一些意义感:
我在努力学习,我没干坏事,我尊师重友,我没偷没抢、没说瞎话……
可是,为什么总是开心不起来呢?
与此同时,家长也能找到一些自我感动的意义:
我在认真管教她,我在鞭策她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都是为了她好……
可是,效果为什么总是差强人意呢?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现象?
这就印证了那句话——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因为他们总是拼命追赶别人的脚步,在追赶的过程当中离自我越来越遥远,挫败感越来越强,越来越迷茫、困惑,无力、无助 。
我不配|14岁女孩跳楼自杀前手写3页书信:我不配活着
文章图片
我不配|14岁女孩跳楼自杀前手写3页书信:我不配活着
文章图片
父母怎么做,
能让孩子对生活抱有更多希望?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具体责任人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自己 。
当他们达不到父母或者自己的要求时,他处在任何一个集体当中,环境都会给他带来压力,内心都会产生焦虑感,自己跟自己打架 。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人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自从孩子到了学龄期,甚至学龄期之前,学习的脚步就会永不停歇,学习的进程都是严丝合缝的,上完小学上初中,初中之后就是高中,一学期比一学期增加难度,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 。
来自父母的唠叨、指责、抱怨,来自老师的敦促、教诲、期待,来自自身想要达成的愿望而产生的无力感、挫败感的堆积,因此,孩子同样需要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
我不配|14岁女孩跳楼自杀前手写3页书信:我不配活着
文章图片
很多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的心理压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