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千万别空手去别人家,任何人际交往都逃不开利益交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 , 礼仪已经浸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 , 亦是通过礼尚往来形成的 , 若是登门拜访定会手中有礼 。
《礼记》上说:“礼尚往来 。 往而不来 , 非礼也;来而不往 , 亦非礼也 。 ”
本文图片
但凡是总有例外 ,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在拜访别人的时候 , 两手空空 , 装聋作哑 , 去人家家里大吃大喝 , 叨扰之后 , 扬长而去 。 而被拜访者碍于情面或其他因素 , 不好直接翻脸 , 只能在事后干生气 , 久而久之形成积怨 。
或许有人就要杠了 , 不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你怎么张口闭口都是礼物 , 那么物质交什么朋友 。 忽视人性谈高尚 , 都是耍流氓 。 人的性情注定是以人性为底色的 , 一个再道德高尚的人 , 也经不过几次三番的被别人敲竹杠 。
人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物种 , 不可能行无用之事 。
本文图片
《诗经》曰:“投我以木瓜 , 报之以琼琚 。 匪报也 , 永以为好也 。 ”
没有人喜欢白白的付出 , 而得不到任何收获 。 所以人与人交往中 , 你来我往 , 不是物质 , 亦不是多此一举 , 而是让关系得以平衡 。 你给我一厘 , 我给你一分 , 方能细水长流 。
礼 , 是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 。 在货币出现以前 , 礼物是人类宗族和群落间交流和融合的一种方式 , 那时的礼物不仅仅包括物 , 甚至还包括人 。
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各个分部之间的契约法律制度和经济呈现体系 , 发现在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和其他为数甚多的文明之中 , 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 , 理论上是自愿的 , 但实际上 , 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 。
本文图片
所以说最初礼尚往来并不像今天这么随意 , 而是强制性规定 。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
亚里士多德曾在《伦理学》中说:“如果没有交换 , 就不会有社会生活 。 ”礼物是促进人类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 如果一个人收到了送礼者的礼物 , 收下之后却没有进行回礼 , 自然就会产生不平衡 。 虽然礼物馈赠是出于自愿 , 但是送礼者在送出礼物之后还是会处于优势地位 , 唯有收礼者在收到礼物之后做出相应回礼 , 才能让关系平衡 。
登门拜访别人要带礼物 , 其背后的逻辑也一样 。 礼尚往来是经过历史长河验证的有效规律 , 若违背自然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
本文图片
李嘉诚曾说:“不要让和你交往的人吃亏 。 ”因为别人只有有利可图 , 他才会觉得和你的交往是有意义的 , 你们的关系才能长久地发展 , 那么未来的生活中你们才有可能在彼此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出手相救 。 冷酷点讲 , 礼尚往来 , 就是利益的权衡 。
可现实中总有些人热衷于占别人的便宜 , 比如吃饭逃单、去朋友家蹭饭不带礼物、收别人的礼物后不回 , 这些举动短期看的确是自己得利了 , 但也会因此而让关系不平衡 , 这类人会逐渐的被边缘化 , 人生的各类事件也会因此而阻碍重重 。
所以切莫因小失大 。 心理学家认为礼尚往来遵从一个人类学原理:互酬性 。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通常都是 , 你对我怎么样 , 我对你就怎么样 。 互酬不仅仅是物质层面 , 还包括精神层面 。 人不能割裂群体而独立存在 , 我总是会遇到需要他人伸出援手的时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别强求 异性关系再好,如果你收到这4种暗示,就算了别强求
- 拒绝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 焦虑后的3类常见表现,别着急,化解焦虑有方法
- 及时告别没有错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懂得示弱,能一下击中别人软肋的星座,玲珑剔透,拥有共情能力
-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
- 爱情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