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亮点|遇事最有水平的思维方式( 二 )


但很少有家长夸赞孩子三门功课优秀 , 问他这几科怎么考得这么好 。
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 , 漠视者心中尽荒芜 。 ”
拥有“亮点思维”的人 , 可以在任何人身上发现闪光点 。
找亮点|遇事最有水平的思维方式
本文图片
06
大家可能听过陶行知的这个故事 。
有一次 , 陶行知在学校里看见两个小孩打架 , 他立刻上前制止 , 然后对打人的小孩说放学后到办公室等他 。
放学后 , 陶行知来到办公室 , 看到那个小孩战战兢兢地站在那 。
这时 ,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递给小孩 , 说:“这是奖励给你的 , 因为你按时到了 , 很守时 。 ”
小孩还没来得及把糖放口袋里 , 陶行知又把第二颗糖递给了小孩 , 说:
“这也是奖励你的 , 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 , 你立刻就停住了 , 说明你懂得尊敬师长 。 ”
接着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 , 说:
“我刚才调查过了 , 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 , 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这个叫见义勇为 , 也值得表扬 。 ”
小孩接过糖后懵了 , 难道今天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问你 , 当时除了揍他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孩说:“我当时可以不揍他的 , 把他们拉开就好了 , 这事是我不对 , 以后不会再这么冲动了 。 ”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 , 拿出了最后一颗糖:
“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很好 , 我再奖励你一颗 , 人非圣贤 , 孰能无过 , 知错能改 , 善莫大焉 。 ”
虽然孩子打架了 , 但他的身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
因此 , 陶行知在明知这个孩子打人的情况下 , 依然在寻找他身上的优点 , 最终循循善诱 , 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错误 。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一书中说:“亮点思维 , 能帮我们改善问题 。 ”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 , 与人相处 , 不要总盯着别人的错 。
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 , 说明你是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
找亮点|遇事最有水平的思维方式
本文图片
07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
其中高赞的一个答案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 ”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 关乎着他为人处事的格局 , 和人生的结局 。
德国有一家造纸厂 , 在生产纸的过程中出了一点事故——忘了加糨糊 , 造出的纸因此太渗水不能用 , 按照规定只能报废 , 给公司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
厂长非常恼火 。
就在大家纷纷表示惋惜的时候 , 有名员工心想:“难道只能这样眼睁睁看着这些纸报废吗?能否想个办法把这批废品利用起来呢?”
这名员工反复思考 , 他想了个主意:既然这纸容易渗水 , 那不如把它改为吸水纸 。
结果 , 这家企业又生产出了一种新产品 , 而且销量很好 。
这家公司的其他员工 , 只想着这些纸报废了十分可惜 , 注意力全在纸会渗水上 , 却没一个人想过改变纸的用途 。
这就是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 , 他们只能看到失败 , 看不到失败之中还隐藏着机会 。
我想起刘润说的一句话:
“平庸的人改变结果 , 优秀的人改变原因 , 而最高级的人改变思维 。 ”
遇事先别急着说“不可能” , 试着先想想“怎么发现亮点 , 让它变得可能” 。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 , 不是能力 , 而在于是否拥有亮点思维 。
拥有亮点思维的人 , 没有永远的困境 。
他们善于从当下的困局中跳脱出来 , 看到事物光亮的一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