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不婚”也需要爱和陪伴 “做强”自己是最好的防火墙 《2021年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发布( 二 )
文章图片
对婚姻感到未知与恐惧 , 是不婚人士的主要态度 。 究其原因 , 个人不婚主义的形成 , 离不开生存压力、个人意识及舆论导向等影响 。 《白皮书》显示 , 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增大 , 以及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 以占比均达到44% , 共同处于首位;女性个人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原因 , 占比达到39%;还有20%的比例则是受到舆论导向的影响 , 这些舆论一方面在宣扬单身的优点、鼓励大家单身 , 另一方面也在通过传播和放大婚姻的弊端与不幸 , 推崇大家不婚 。
然而 , “不婚”不代表着拒绝任何情感关系 。 在不婚人群中 , 大多数处于单身状态 , 且“母胎solo”占比将近三成;曾有过恋爱经历 , 但目前单身占比高达63% 。 其中有57%的坚定不婚人士对待恋爱相对佛系 , 享受单身 , 有无伴侣均可;仅有30%的比例是独身主义者 , 还有13%的比例在积极寻找伴侣中 。
文章图片
在不婚人士看来 , 婚姻等于制度 , 爱情并非婚姻的前提;恋爱则是享受当下 , 不被责任所束缚 。 关于“爱”与“婚姻”的问题认知上 , 34%的不婚人群认为结婚和恋爱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持着“恋爱不一定需要结婚 , 爱过即可”、“婚姻应以恋爱为前提”观点的不婚人群占比均为20% 。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在离异后选择不婚的群体中 , 由于上一段婚姻的失败 , 他们对下一段婚姻会显得更加谨慎 。 《白皮书》显示 , 在离异的不婚者中 , 男女两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男性在婚姻中经历的“一地鸡毛” , “吃太多的苦 , 渴望无拘无束”;女性因为“出轨、家暴等不可磨灭的伤痕” , “半路夫妻没有公共利益”等 , 进而对婚姻失望 。
经济独立是支撑不婚想法的“避风港”
《白皮书》显示 , 在主动不婚人群中 , 女性比例要稍微多于男性 , 但差距不大 , 仅为5%;30岁是不婚年龄的重要分界线 , 30岁以上以占比52% , 超过了30岁以下比例的46% , 相差6%;高线城市是主动不婚人群的集中地 , 以50%的比例高于低线城市的43% 。
在主动选择不婚的原因中 , 对不婚人群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的思想理念与发展 , 他们认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发展 , 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其带来的限制;此外 , 期待婚姻之外的情感关系、遇不到自己适合的人、受外界影响形成不婚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文章图片
相比主动不婚更多出自个人主观选择 , 被动不婚则是由于外界客观因素做出的无奈选择 。 在这点上 , 男女之间的首要原因发生根本性的差异 。 50%的男性将其不婚原因归纳为“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婚姻” , 而51%女性则认为是“没有遇到适合的对象” 。 由此可见 , 男性常说的“没有做好准备”和女性常说的“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并不是虚谈 。
同样 ,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 新人对于自己婚礼的个性化、订制化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 婚礼花费也已成为面对结婚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 该项花费已远超适婚青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结婚的平均花费为17.4万人民币 , 相当于一对夫妻月收入总和的8倍(这里的结婚花费仅计入结婚前中期的费用如婚纱摄影、婚礼酒宴等) 。 办婚礼、摆酒席也不再是以前人们口中“挣钱”的手段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