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二 )


儿时最令魏国秋自豪的事 , 是他发明的一款“气死风”风筝 。 “我在家做了一个大红灯笼 , 里面搁一个大洋蜡 , 可以燃烧2~3个小时 。 我把灯笼下面糊死 , 外面的风进不去 , 里面的蜡就灭不了 , 所以叫‘气死风’ 。 夜晚把它放到天上 , 有几百米高 。 风筝放到一定高度 , 它就稳住了 , 也不会掉下来 。 ”
于魏国秋而言 , 风筝魏不仅仅是家族传承的技艺 , 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 为了将风筝魏这一百年老字号推向世界 , 多年来他付出了很多努力 , 积极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 , 还走访过30多个国家 , 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 。
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本文图片

魏国秋出访英国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1989年在北京慕田峪长城 , 我们和一个法航的公司举办联欢会 , 当时来了200多个外国人 , 他们一开始没注意到我的风筝 , 都在喝着红酒、聊着天 。 长城脚下的风特别顺 , 我拿出一个3米长的老鹰大风筝 , 一伸手 , 风筝‘哗’一下就飞起来了 。 这时 , 奇迹出现了 , 一群野生的鹞子从山里飞来 , 都围着我的风筝转 。 ”魏国秋回忆道 。
这一场景令在场的外国人很震惊 , 他们都停下来朝天上看 , 之后 , 魏国秋摊位上的风筝被抢购一空 。 “法航老板当即买走了老鹰风筝 , 并表示我的风筝以后可以在法航销售 。 我当时感到很骄傲 , 深深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
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本文图片

魏国秋与外国友人
“我从小就喜欢做风筝 , 喜欢就能做好 。 那个时候为了做风筝 , 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 。 有的风筝我做好 , 摆在那里 , 就像我的孩子在慢慢长大 , 最后被人买走 , 看着它飞了 , 自己心里会有一种失落感 。 ”魏国秋把风筝当成一种持续的爱好 , 长期坚持 , 不断精进技艺 , 把风筝做得越来越好 。
魏国秋说 , 过去学艺没有半途而废的 , 所谓“师傅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 他把毕生所学都用在了做风筝上 。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 , 传承祖辈留下的技艺 , 保留津门风筝的百年风骨韵味 。 ”魏国秋表示 , 即便再忙 , 他也要每天抽出至少两个小时来做风筝 。 虽已年过花甲 , 但魏国秋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 , 他敢于尝试新事物 , 与时俱进 , 不断改良创新 , 并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推广风筝文化 。
2019年 , 魏国秋设计完成了作品《百鸟朝凤》 , 造型为鸟类组合 , 最顶端为百鸟之王凤凰 , 寓意祥瑞 , 其下依次为两只仙鹤、两只孔雀、两只和平鸽 , 中间有一个立体的大花篮 , 整件作品寓意祖国繁荣昌盛 , 百姓安居乐业 。 “《百鸟朝凤》从选材到制作一气呵成 , 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 从它的制作工艺、技术难度、绘画水平来说 , 算是我的精品之作 。 ”
风筝魏制作流程简述
扎、糊、绘、放是风筝魏风筝制作的四道关键工序 , 分别是指扎骨架、裱糊、彩绘、放飞四个环节 。 骨架由竹子扎制 , 直接决定了风筝能否成型、是否坚固;风筝皮用绢面裱糊 , 讲究平整度的把控;手工彩绘 , 绘出来的图案要精细好看 。
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本文图片

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本文图片

风筝魏作品欣赏
魏国秋|魏国秋:追风筝的民间艺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