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昕煦辣笔小尖椒签约作者开始今天的话题前|“总为他人着想,也是种病”( 二 )
要分析这种人格的成因 , 就一定离不开这类人从小的家庭教育 。 我们今天就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下利他型人格的成因 。
【文/昕煦辣笔小尖椒签约作者开始今天的话题前|“总为他人着想,也是种病”】我刚刚提到这类人群的家长通常教育的初衷是好的 , 但具体实施的方式存在问题 。
文章图片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只强调义务却忽略了权利 。
权利与义务是两个常常会被放在一起的词 , 简单来说权利更多指的是他人需要为你做什么 , 而义务指的是自己需要为别人做什么 。
不乱扔垃圾是你的义务 。
不浪费食物是你的义务 。
尊老爱幼是你的义务 。
勤俭节约是你的义务 。
……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反复强调 , 温良恭俭让 , 三从四德 , 三纲五常 , 二十四孝等等 , 这也让我们养成了在教育中强调义务忽略权利的习惯 。
许多孩子只明白自己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国家做什么 , 却不清楚他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 , 哪些权利是自己理应享受的 。
久而久之 , 就养成了利他型人格 。
只有没做到的惩罚却没有做到了的嘉奖 。
这一点与上一点有些类似 , 但强调的是教育中的奖惩制度 。
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强调过应尽的义务或立下规章制度后 , 便把孩子要做到这些事情当成是理所当然 。
只要孩子没能做到 , 便会冷落甚至打骂孩子 , 而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却没有任何表示 。
久而久之 , 孩子的所有好的行为就会是出于对父母愤怒的惧怕 , 强化孩子行为的模式就会是负面的而不是正向的 。
长大后自然也就会出现不懂得拒绝 , 社交恐惧等压抑的利他行为 , 让别人开心成为了一种被逼无奈的压力来源 。
一个无私付出的父亲和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 。
先提一个问题:世界上存在100%无私的人吗?
众所周知 , 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 孩子最初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源于父母 。
一个无私付出的父亲 , 他为了这个家辛苦工作 , 常常应酬到深夜才回家 , 每个月工资通通上交 , 自己的手机四五年都不舍得换一个 。
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 , 为了家庭辞去工作 , 每天除了照顾丈夫孩子的衣食住行 , 还要照顾老人 , 做饭 , 接送孩子 , 还要帮孩子讲解错题 。
乍一看 , 多好的父母啊 , 典型的好父母形象 , 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该多幸福 。
但孩子不是傻子 , 他除了看到上述的这些外 , 他还会看到:
深夜回家却在楼下车里坐着抽烟的父亲 , 整整一个小时 , 父亲一直在唉声叹气 。
照镜子时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焦虑的母亲 , 化妆品和漂亮裙子已经很久没拥有过了 。
孩子把这些看在眼里 , 他只会觉得一点 , 那就是父母活得并不开心 。
父母是两个典型的利他型的人 , 孩子也被教育成一个利他的人 , 但孩子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为他人着想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为前提的 , 是充满了忍让与妥协的 。
这种想法会伴随他一生 , 甚至继续传递给下一代 。
回到刚刚的那个问题:存在100%无私的人吗?
其实是不存在的 , 因为这有悖人的本性 。 真的完全利他又不图回报且乐在其中的人只存在于理想里 。
而现实生活中每个有血有肉的人 , 他们做每件事都会是存在需求与动机的 , 即便这个动机是出于爱 。
想要健康地爱别人 , 那就要先学会爱自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米饭|你有多久没吃到米饭香了?
- 地锅|【人间章回】难忘地锅岁月|散文 徐善义
- 本文转自:晋州普法如果人在7到15天之内连续不睡觉 河南一女子40年没睡过觉,专家监控48小时之后,终于揭开真相
- 幸福的秘诀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会偷三种懒,享尽一生福
- 本文转自:河南法制报如果人生像考试一样 夜读|来,对一下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