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三 )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孩子是社会人,他们时刻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孩子行为偏差的背后,就是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认知 。
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但从长远人格发展角度考虑,给孩子创造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 。
那么家长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无条件接纳
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文章图片
这里的接纳,指的是两个方面:
(1)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 。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教授丁延庆曾吐槽说,自己小时候明明是个“神童”,无奈女儿却是个“学渣” 。
丁延庆教授最终选择了跟自己和解,接受了女儿的平庸 。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无法接纳孩子的差异,总是试图将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小孩” 。
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文章图片
然而,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独立的生理特性和人格差异 。
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差异,强行“改造”,只会创造出“问题小孩” 。
只有放下对孩子的固有期待,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孩子的差异,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孩子也才能真正地认同自我,接纳自我 。
(2)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时刻怀有同理心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是意味着对孩子“无条件纵容”,而是允许孩子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
在孩子表现出悲伤、冷漠、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家长应该怀着同理心,引导孩子健康地释放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打压和禁止 。
帮助孩子寻找价值
什么是价值感?
简而言之,价值感其实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
孩子如果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找不到价值感,就会生活在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之中,找不到前进动力 。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父母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
现在很多父母,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完全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
导致孩子的价值感都建立在学习上,一旦学习体系崩塌,孩子的世界也塌了 。
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文章图片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在跟父母一起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对家庭有贡献的,是被需要的、有价值的,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
(2)陪伴孩子多去尝试,多去探索 。
陪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多去尝试新鲜事物 。例如尝试去野营,周末带孩子去观察鸟类,或是鼓励孩子去尝试喜欢的乐器 。
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文章图片
多接触不同领域,而不是将视野局限在学习上,让孩子找到热爱的东西,拥有多种爱好,当价值感建立在更多的维度上时,才能更牢固 。
写在最后
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前提,是父母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
父母如果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孩子收获的并不是感动,而是压力和愧疚 。这种愧疚会迫使孩子也不得不去做牺牲,为父母做出妥协 。
而长期妥协牺牲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心中都堆满了怨念,双方过得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