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二 )


因为根据这一理论所引申出来的内容 , 很多都是不被现行社会所接纳的理论与论调 。
在这一论调中 , “人”这一概念被由浅及深地分成了三层 。
他们分别是: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情结)和集体无意识(原型)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用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 , 这三层的意思就像海面上的小岛一样 。
露出在水面的部分 , 可以看作是“意识” , 也就是“自我”的部分 。
在潮起潮落之际 , 那被海水淹没的部分 , 可以看作是“个人无意识” , 也就是“情结”的部分 。
至于延伸至海底深处的庞大地基 , 就是“集体无意识”了 , 也就是“原型”的部分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这个“原型”才是这个海岛存在的根本 , 也是他存在的基础 。
而大多数看到这个海岛的人 , 包括海岛自己永远都不会发现海下的“根基” , 即便你知道他的存在 。
而《昆仑神宫》中的“阿克” , 就是充分窥视了海岛“根基”的那极少数人中的一员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在《昆仑神宫》中 , 对“阿克”这一能力的缘由 , 解释的多少有些苍白 。
而在《鬼吹灯》中 , 则通过“喇嘛阿克”的人生经历 , 对他如何获得了这种能力 , 进行了哲学或心理学层面的解释 。
他就像是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 , 他想要吃 , 但以他的自我意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吃的是什么东西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在这种原始的欲望面前 , “喇嘛阿克”有着相当不明确的渴望 。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 , 某些特定的物质或东西满足了他对“吃”的欲望与满足 。
他就像宇宙中的黑洞 , 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 , 没有人知道他的样貌如何 。
你只能借由被他“吃”提的光与质子 , 才能判断他就在那里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这就像我们在生命开始时的最初阶段 , 无论何人都没有外面表象上的性别差异 。
只有当我们逐步接受到荷尔蒙的影响之后 , 才逐渐在外观上产生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
可直到我们降生后很长一段时间 , 都不存在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感 。
直到我们被迫接受社会带给你的影响后 , 才逐渐将我们塑造成了男性与女性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而“喇嘛阿克”之所成为了“天授唱诗人” , 就如同婴儿在得知“吃”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之后 , 就如同你明白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所在之后 。
在一些特殊经历之后 , 无论是你还是婴儿 , 突然发现露在海面上的小岛与落潮之后的沙滩 , 并不是你的全部 。
你发现了更为雄伟的海底世界 , 那片更加广袤与厚重的“海岛地基” 。
昆仑神宫|《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中的“天授唱诗人”吗?
本文图片

当“喇嘛阿克”忘我地吟诵《格萨尔》时 。
他就像潜入海底深处的人一样 , 此时的他是孤独的 , 整个海底世界都是他一个人的 。
也只有他才能清楚地看到海底世界的一切与广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