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熊玲:我为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什么讨厌自己母亲,最后自己却变成和她一样的人?还有可能改变吗?
提问者所提之问,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人格)现象 。不可否认,被讨厌的母亲形象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拯救型,她们以牺牲自我的“强大”控制他人;一类是受害型,她们以牺牲自我的“苦难”控制他人 。但,为什么这样的母亲令人讨厌? 人(我)为何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人?
拯救型和受难型母亲,听起来像是施予者和受予者,或是强者与弱者的反差形象,但她们的内心都一样:敏感脆弱,渴望承认 。这必然导致她们终其一生费劲力气,即,无意识的用种种控制手段以牺牲自己,而获取他人的接纳与认同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表现形式 。
拯救型母亲是那种精明的,强势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 。比如一个家庭,里里外外都得靠她,主要是里外的事情她除了操心、指挥,还抢着干、包揽着干,她是家庭乃至家族的佘太君 。这样的人怎么会令人讨厌呢?或许,在朋友、同事关系中,拯救型母亲是受敬仰和欢迎的,但这只能是短暂,或偶尔相处的印象 。若长期相处,朋友或同事自会因压力而疏远她 。原因很简单:拯救型的人对“需求”完全是一厢情愿,人际相处没有边界,别人的事就是她的事 。
那么可想,拯救型母亲在亲子、婚姻等亲密关系里,那另一半长期地(被迫)享受,或接受着她伟大的拯救与付出,将会是什么感受、什么后果?常见的:那另一半,特别是孩子会变得超级自恋——自负、依赖或是冷漠、叛逆 。拯救型母亲本身,也会因一味付出,却没应有回报(接纳与认同等)而深陷心理失衡、情绪躁郁 。
现实中,那一个个由自信骄傲的女人变成为好攻击的怨妇,比比皆是 。怨妇,谁会喜欢呢?怨妇的眼里只有她讨厌的人,而人,也都讨厌怨妇 。受害型母亲则相反,她们显得平静、懦弱、顺从,对责任的承担,显示低调的默默付出、忍辱负重 。这些似乎不令人讨厌,只会令人怜惜 。可是,在长期相处的亲子、婚姻的亲密关系中,受害母亲的“受虐自我”恰是破裂关系的始作俑者 。原因同上:受害者对“需求”仍是一厢情愿,受虐受难都只为掠取“关爱我” 。
她们的弱形象较比拯救型母亲的强势,有其更隐蔽的杀伤力,如“苦肉计”能绝对牵制对方 。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受害型的弱势,胜过拯救者强势的控制性,这就像被动攻击,总是比主动攻击来得彻骨的冤屈、隐痛一样 。所以关系中的孩子或丈夫,若面对一个受害型的母亲,或母亲式妻子,似乎必然背负道德十字架:若有任何独立、分离的需要,都将被拷问你的良心何在!
现实中,那些被孩子轻视、疏远,被丈夫虐待、离弃的受害型母亲,也比比皆是 。
文章图片
其实,与受难型母亲和与拯救型母亲相处一样,最终都会感觉很累 。仔细体会一下就知,在她们身边的感受...是压抑 。你时刻都能嗅到:受难型母亲的脸上永远写着苦难,她的情绪总在透露一个讯息:我受苦都是因为你!试想:母亲受苦,孩子怎敢幸福?拯救型母亲的脸上永远挂着权威相,她的情绪也始终透出一种愠怒:为了你,我付出了全部;你让我非常失望!试问:母亲不快乐,孩子能开心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张萌: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我有三大方法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经常在办公室讽刺我们的女同事,净身出户了,如今送外卖为生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看着我 半夜我一睁眼,她在直勾勾的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