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分离焦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就是分离焦虑( 二 )


所以 , 我们其实更应该提前告知孩子分离的时间与形式 , 并告诉孩子“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回来” , 除此之外 , 我们还应该表达“我理解你会有点难受”的支持感 , 以及“我也思念你 , 所以我肯定会尽力赶快回来 。 ”如果我们需要离开孩子出差两三天 , 大可以选择这样的话术:“嘿!宝宝!妈妈后天要出发去别的城市工作两天 , 会在周五回来 , 那天我去幼儿园接你 。
亲子分离焦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就是分离焦虑
文章图片
这两天晚上奶奶会来帮妈妈好好照顾你 , 我知道你想让妈妈陪着你 , 其实妈妈也很想陪着你 , 但妈妈跟你保证 , 周五你一定会在放学时见到我!”纵然你这么说 , 孩子也依然很可能不情愿 , 这很正常 , 你说什么他都会不情愿 , 但这些信息的表达 , 却可以让他做好准备 , 来应对分离 。 假以时日 , 多多重复 , 就会更好的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 。 尤其对于入园焦虑 , 更重要的方法是:帮孩子找到分离的节奏 。 一个高效而不闹心的分离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仪式化的行为 , 正式的告别 。
我儿子每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 , 都要有一个和我“赛跑”的环节 。 我们从停车的地方跑到幼儿园保健医检查体温的地方 , 这俩地儿天天都扮演着起点与终点的角色 。 这种活动其实跟分别做了一个很好的行为节点——在某个具体的事情之后 , 就是一个改到来的分别了 。 很多家长都知道在睡前给孩子讲个故事来引导生活节奏 , 但是在“送幼儿园”这种频发的分别场景之前 , 安排一个标志性的活动 , 也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 除此之外 , 分别一定要尽量短平快 , 越是拖沓的分别越容易产生不好的结果 。 挥手道别 , 说声再见 , 家长再加一句准时来接的承诺 , 道别其实就可以完成了 。
怕只怕很多家长在分离的时候还要各种拖泥带水 , 不是嘱咐孩子多喝水 , 就是一步三回头 , 而这种不够正式的道别 , 会带来下一个困扰 。 家长不要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 在一些分别场景里 , 家长比孩子的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 , 哪怕是个普通的分别 , 也会被演绎成生离死别的样子 。 比如入园适应 , 其实不仅仅考验的是孩子 , 同时考验的还有家长 。 很多全职妈妈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 , 其实很长时间没有体验过跟孩子的分别了 , 就很容易导致非常多的担心、纠结和焦虑 , 以至于自己比孩子更要玻璃心 , 进而给孩子营造了错误的认识——
亲子分离焦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就是分离焦虑
文章图片
“我妈这么大人了还焦虑成这样 , 那我岂不是更应该焦虑一下?”我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看到过一位家长跟老师提要求:“等孩子午睡了老师你让我进去在门外看着他 , 我怕他蹬被子 。 ”虽然孩子彼时睡着了 , 并不知道妈妈在门外 , 但是 , 能提出这样要求的妈妈 , 也必然会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传递分离焦虑 。 如果家长自己觉得分离就是天塌了 , 那我们还怎么指望孩子降低分离焦虑的程度呢?
除此之外 , 家长还应该记得:人多添乱 。 分离是你跟孩子之间的事 , 不要把它的波及面弄得太大 。 送孩子上大学这样的重要分离 , 才需要家人多参与一些 , 如果平时那些常见的分离 , 周围参与的人也很多 , 自然就会让孩子高估这些离别的严重性——而实际上离别只是很普通的生活元素 。 所以 , 家长要切忌在日常生活中将分别的场景妖魔化 , 你淡然地对待它 , 孩子才能从你的身上学到这种淡然 , 不是吗?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