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生津|为“婚”所困的印度社会:天价嫁妆、新郎集市与包办婚姻( 二 )


四年前 , 时年29岁的印度工程师维诺德·库马尔在朋友婚礼上被绑架 。 不久后 , 维诺德被粗鲁地套上新郎服 , 身边站着一名陌生女子 。 在众人推搡中 , 维诺德流着泪完成了“婚礼” 。
“那名女子的哥哥殴打我、威胁我 , 他们用枪指着我的头 , 放话称 , 如果不娶他妹妹就只有死路一条 。 ”维诺德向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回忆说 , 即便他百般哀求也没有回旋余地 。
事后 , 维诺德被关进了小房间 , 门口有人持枪把守 。 维诺德的家人也接到许多恐吓电话 , 要求男方家接受新娘 。
据《印度斯坦时报》统计 , 在维诺德生活的比哈尔邦 , 每年大约有3000名单身男性被绑架 , 他们在失去反抗能力后被迫与人结婚 。 在2017年第一季度 , 比哈尔邦警方接到的800多起绑架报案中 , 只有8起是勒索赎金 , 其余皆是“抢婚” 。
绑架团伙也会根据女方家庭的种姓和社区选择合适的单身男性 , 其中公务员、医生和企业高管较为抢手 。 大学生也时常在考试或上学路上被绑架 。
适婚的印度男性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价” 。 2022年7月 , 35岁的尼尔巴伊·贾哈(Nirbhay Jha)穿着粉色衬衫和黑色西裤 , 旅行一百多公里专程前往印度一年一度的“新郎集市” , 等待合适的新娘家庭 。
“如果我更年轻 , 我可以轻松要到20万到30万卢比的嫁妆 。 ”贾哈告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 贾哈的种姓尼尔巴伊也为他在婚恋市场增加不少竞争力 , 他的种姓是印度教高种姓婆罗门的一个分支 。
当天下午 , 贾哈在市场上摆着“五万卢比嫁妆”的标签 , 如同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 只要新娘的家庭付得起嫁妆 , 就可以结婚 。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缺乏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中 , 嫁妆高低成了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 。 一项2018年印度婚恋调查发现 , 93%的印度已婚家庭是通过包办婚姻结缔的 , 只有3%的家庭是自由恋爱组建 。 美国视频平台Netflix在2020年也推出了一档专供“包办婚姻”的真人秀节目《印度媒婆》 , 为年轻男女寻找人生另一半 。
正因此 , 骗婚也成为品行不端的男性最快的“赚钱途径”之一 。 加拿大纪录片《逃跑新郎》(Runaway Grooms)曾揭露了一批加拿大国籍的印度裔男性 , 在往返印度和加拿大期间 , 他们利用身份优势与多个女方家庭订婚 , 拿到嫁妆后再瞬间消失 。 许多女方家庭被迫落得人财两空 。
“女孩是别人的财产”
一句古老的印度语名言曾说“女孩是别人的财产” , 它反映出婚恋问题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动因 。
在印度传统观念中 , 男性可以继承姓氏、血脉和财产 , 甚至在父母葬礼上负责点火葬和撒骨灰;而女性则被视为“债务” , 她们只能在结婚时带走大笔财富 , 婚后离开父母 。
印度社会学家拉文德·考尔(Ravinder Kaur)曾表示 , 印度家庭中女儿是“可有可无的”“繁重的” , 但儿媳才是“经营幸福家庭”的必要条件 。
“女性从出生起就被定义为额外的负担 , 这使得她们的地位低于男性 。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阿尼塔·拉哈尼(Avnita Lakhani)认为 , 经济负担让印度女性被迫在婚姻中屈服于丈夫的意志 。
印度种姓内婚制也加深了印度婚恋中的阶层与性别的不平等 。 印度教早期便根据种姓将印度人由高到低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贱民) , 前三个种姓被视为“再生族” 。
按印度《摩奴法典》规定 , 同种姓婚姻才为合法 , 跨种姓婚姻会受到神灵和社会的惩罚 。 如若同种姓内不存在合适结婚对象 , 只允许高种姓男性娶低种姓女性 , 不允许高种姓女下嫁给低种姓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