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面对世事的无常,能够做到恬然自若,随遇而安( 二 )


也只有拥有了善的力量 , 爱的力量 , 一个人才能满怀希望和信心地在大雨过后 , 看到远在天边的蔚蓝和美丽的风景 。
一日 , 一个老师父在院子里看到了两棵老树 , 一棵浓绿茂盛 , 一棵干枯凋敝 。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面对世事的无常,能够做到恬然自若,随遇而安
文章图片
正好有两个弟子路过 , 老和尚叫住了他们 , 问:“这两棵树 , 是荣的好 , 还是枯的好?”
一个弟子回答:“荣的好 。 ”
另一个弟子回道:“枯的好 。 ”
这时 , 一个扫地的老和尚说:“枯也由它 , 荣也由它 。 ”
老师父非常赞赏 , 颇有意味地笑了起来 。
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 , 就会明白 , 人最大的善 , 是包容 。
包容自己、包容他人、包容众生、包容天地 。
人生无常 , 我们需要看淡得失 , 看开成败 , 看破生死 。
这种看淡、看开以及看破的智慧 , 何尝不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胸襟 , 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善心呢?
人一旦有了善心 , 自然便能滋生包容之心态 , 善良之力量 , 然后跨越逆境 , 修身养性 。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面对世事的无常,能够做到恬然自若,随遇而安
文章图片
曾国藩有言:
“古人患忧虑之际 , 正是德业长进之时 。
其功表现在胸怀坦荡 , 其效体现在身体健康 。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 , 佛家之所以成佛 , 关键在于遭受大难之日 , 将此心放得实 , 养得灵 。
如果有活泼泼之胸襟 , 坦荡荡之意境 , 那么 , 即使身体有外感 , 必不至于内伤 。 ”
面对困难和逆境 , 不需要做无谓的烦恼和忧伤 , 因为当你正处于人生的滑落期时 , 实际上也意味着是另外一种层面的转机 。
因为只有遇到了困难 , 你才会知道自己需要在德业方面上下一番功夫了 。
守住一颗善良之心 , 转移一些多余的注意力 , 专注于内心的修养 , 坦坦荡荡 , 胸襟磊落 。
如此 , 将心放实 , 让心灵活起来 。
提醒自己谨言慎行 , 行稳致远 , 也要让自己的人品和人格都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中 。
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 , 面对无常的生活 , 我们便能够泰然自若地面对着、处理着 。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面对世事的无常,能够做到恬然自若,随遇而安
文章图片
3:修一颗静心
《雅述》·潜心篇讲到“静”:
“静有二:有境静 , 有心静 。
酬酢己境 , 静也;心之思犹在 , 不思则心静矣 。 ”
安静有两种境界 , 一种是外在的、感官上的安静 , 而另一种则是心境上的心静 。
真正有境界的人 , 即便外界喧嚣 , 但依旧可凭借自身对静心的把控 , 从而随时随地让自己冷静下来 , 静心下来 。
然后 , 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 也不被外界人事所影响 。
这便是心静的力量 。
王阳明曾说:
“有意于求宁静 , 是以愈不宁静耳 。 ”
诚然 , 一个心思浮躁 , 心事杂乱的人 , 哪怕再明白宁静的好 , 再想得到安静的力量 , 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面对世事的无常,能够做到恬然自若,随遇而安
文章图片
甚至可以说 , 越是想要得到片刻的宁静 , 反而越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静 。
真正厉害的人 , 都不会急着 , 也不会刻意地追求宁静 , 放空自己 , 放宽心态 。
学会不着急 , 自然心就能静下来了 。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写道: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 , 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 , 身为明镜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