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挂号看病需练就“十八般武艺”( 三 )


编后小议
虽然政府呼吁患者别什么病都往大医院跑,但不少老病号却说:“我看病只到协和,到这儿心里踏实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这无疑是对北京协和医院的最佳赞美 。
本期就诊体验,我们策划这个选题,并不是提倡“小病往大医院”跑的做法,初衷本是想为患者寻觅一条协和就医的捷径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采访人员明察暗访了多时,还是未能找到这条捷径,顶多能帮助患者在挂号时少走弯路 。
在协和每天排队的长龙中,“小病”患者并不少 。那些执著于协和的患者,多半也曾有过去别家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医院就诊的经历,于是,扎根协和的意念更加强烈 。
凡国内从医者,无不以就职于三甲医院为豪 。于是,顶尖的医学人才扎堆儿于三甲,愈发拉开了不同级别医院的差距 。虽然近来也频频爆出三甲专家坐诊社区的新闻,但往往形式大于实际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想解决三甲和社区医院一边冷、一边热的现状,也许只有期盼专家能够走出协和等医学“神坛”,扎根于社区,在基层医院言传身教,培养起一批医疗技术过硬的社区医生来,帮助这些社区医院留住病人 。
有优良的传统,有医术高超的医师,更有四海一家的仁心 。集此大成者,方堪称中国医学界的泰山北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