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丁曾说:“每一个强大的人 熬是一种豁达,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二 )


好粥需要熬 , 人才需试炼 。
白居易也曾说过:“试玉要烧三日满 , 辨材须待七年期 。 ”
即使是真正的人才 , 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 才能展现出万丈才情 。
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苏秦 , 师从鬼谷子 , 满腹经纶 。 本应在各国之间斡旋 , 成为诸侯们的座上宾 , 但他却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 。
他在各国游说推荐自己的治国之策 , 但是各诸侯都不买账 , 不听他的 。 满腔豪情被泼了一盆冷水 , 苏秦只好悻悻回到家中 。
穷困潦倒的他被家里人看不起 , 父母骂他;妻子坐在织布机前 , 没有正眼瞧过他;嫂嫂做了全家人的饭 , 就是没有他的份……
家人的冷待 , 让苏秦大受刺激 , 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
他一头扎进书海中 , 悉心钻研书中知识 , 一本《太公阴符》几乎被他翻烂了 。
有时候读书到半夜 , 又累又困 ,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腿 , 把头发吊到房梁上 , 让自己保持清醒 。 “头悬梁 , 锥刺股”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再次出山的苏秦 , 终于打动了燕王 , 并说服六国合纵抗秦 , 成就了一番大业 。 而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
人们都说 , 人活一辈子 , 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 , 进而被人嘲笑轻视 。
但与其沉溺其中 , 不如沉淀自己 。 把这些冷眼嘲笑当作燃料 , 激发自己的斗志 , 总会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
就像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 , 吃的亏 , 扛的罪 , 忍的痛 , 到最后都会变成光 , 照亮你的路 。 ”
作家马丁曾说:“每一个强大的人 熬是一种豁达,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文章图片
当你真正强大的时候 , 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 你会发现原来这段苦苦煎熬的时光 , 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
作家马丁曾说:“每一个强大的人 熬是一种豁达,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文章图片
熬 , 是一种精进
曾国藩说过:“熬过此关 , 便可少进 。 再进再困 , 再熬再奋 , 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 ”
很多厉害的人 , 靠的无非是一个“熬”字 。
他们把低谷期当作修炼场 , 在挫折的试炼下一寸寸地精进 。
在一次次地迎难而上中脱胎换骨 , 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
很多人年少成名 , 却后劲不足 。
而有些人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摸索 , 厚积薄发 , 大器晚成 。
明朝正德三年 , 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 , 被贬谪到贵州龙场 , 一个偏僻又贫瘠的地方 。 那里终日瘴气缭绕 , 身处其中的人 , 身体会变得越来越虚弱 。
刚到那里时 , 王阳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 当地乡亲给他潦草搭了几间茅屋 , 王阳明就此开始了自己艰苦的生活 。
一开始 , 他是苦闷的 , 因为生活上缺衣少食 , 心理上绝望无助 , 哀叹自己为何落到这样不幸的境地 。
屋漏偏遭连夜雨 , 茅草屋因为一场暴风雨倒塌了 , 王阳明只能躲避到龙冈山的“东洞”中 , 终日住在这个潮湿阴冷的山洞里 。
更让他身心俱疲的是 , 他之前得罪的刘瑾一直不肯放过他 。 刘瑾派人在贬谪途中追杀王阳明 , 不成功后又派人到龙场来对王阳明百般羞辱 。 对于这一切 , 王阳明只能忍受 , 挣扎 。
然而 , 险恶的境遇和生命受威胁的双重压迫 , 反而让王阳明开始重新思考之前困扰他的问题 , 也就是生与死 , 心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
他在山洞中静静地打坐思考 , 想明白了真理不应从外物中求得 , 而是“心即理” , 人心即真理 , 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 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