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七 )


因此神旺的人,多是精神饱满、言语清亮、神思不乱、气息平和、动作敏捷;神衰的人,多是精神萎靡、语音低弱、神思紊乱、气喘乏力、动作迟钝等 。
对于“神”,总的概念可以如上述那样理解,当然如果详细分,“神”还包括“魂、魄、意、志”等不同的“神” 。所谓“五神”,即指“神、魂、魄、意、志”,总的统帅是“心” 。《灵枢·大惑论》中说:“心者,神之舍也” 。指一切精神、意识的活动都发源于“心”,是说“心”乃“神”所居之处 。因为古人把“心”从做至高无上的君主(言君主可以主宰一切),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神明”,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伟大力量,包括思想和智慧等 。所以明·张景岳云:“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心藏神”,藏着无限的智慧、聪明、思想,即“神”的微妙无穷能力 。
从现代生理学看,“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是神经系统,“神”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对人体内外环境的感觉灵敏程度,记忆容量、记忆速度和记忆保存时间、条件反射的建立、消失、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情绪的产生和稳定,中枢神经对全身(包括肢体的脏器)的调控和调动能力,以及神经一体液(内分泌)系统对人的性格、涵养作用等等 。
神经系统如果受到损伤、或某些部位受到损伤,都可直接影响它本身的功能,因而产生“神”的相应表现 。所以“神”不可能脱离形体而孤立存在 。因此《内经》谈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非常正确的 。有道理的 。“神”由“心”而出,这是心理活动的体现,现代有专门研究“心理学”的,而它不称脑理学 。古人所称的“心”,正如中医学所指的“心”,除了实质的脏器(心脏)以外,还另有所指,如“神”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
在养生气功的锻炼中,练功者应非常注重“神”的体现 。练功行气所谈的“神”,着眼点在于“元神” 。“元神”,是指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尚未经过思索判断自我原本的认识反映,这种反映往往带有预见性,经过练功深化而高度修养的人,其“预见”功能较为显著 。另一种“神”是“识神”,“识神”则是经过一番思虑而得出的结果 。气功家讲的“神”,多是指的“元神” 。
总之,“精、气、神”虽然各有所主,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全神,伤精则神失其所 。精为气之母,精失则无气,气伤则无神 。神为精之主宰,失神则精失其生机 。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以生以长互相滋生,生生化化,无有始止而生命延长 。“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因此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论述 。中医学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养生气功家又以此为锻炼核心,道学尤以此为重要三宝 。所以“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 。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摄生长寿,祛病延年 。我们今天谈它,不是在讲《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精气神”,而是通过“精气神”的基本概念用以来说明养生气功与“精气神”的密切关系 。
古人为了保持人之生命达到驻世延年的目的,运用大自然阴阳升降规律探索人的生命延年与衰老,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经验,积精养气,聚精会神,转化真气,制定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具体养生练功方法 。行住坐卧常常默运,则精气在体内周流旋转上下升降,决无真精漏泄之患 。真精既固,真气必生,真气生而鼻息自微,此奥妙之处 。“精气神”炼而合一,真气充盛生命自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人的生命保证是“精气神”,人的衰老是因耗“粗气神”,所以人要长寿,必须修炼“精气神”,以达到康寿之目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