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学生防艾滋是否超前( 二 )


该负责人说,我们对小学生“防艾”教育的内容与成人是不同的,是考虑过小学生特殊情况的,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都已经明确提倡小学生也需要适当的性教育,在艾滋病防治方面也是主张宣教对象适当向高年级的小学生前移 。所以,家长不要一提到有关性的东西就无法接受 。
不要用旧观点看待小孩林先生是少数几个同意在小孩子中进行“防艾”教育的家长之一 。他说,在小学生中结合健康教育课,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是可以的 。艾滋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应该每个人都要掌握对付他的办法 。
他说不必要考虑会产生恐惧,生活中、电影、电视里死亡、恐惧的概念无法阻挡,不能以我们小时候的种种旧观点来对待现在的小孩,他们面对的威胁更多,接受能力也更强 。
小学生声音
不知道但充满好奇杭州市某小学一位10岁、姓于的学生对采访人员说,我们知道有艾滋病这样一种疾病,听说是一种“坏人”才得的病,而且一得了就必死无疑,其他更多一点的东西就不知道了 。他告诉采访人员,他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很想知道更多的内容 。
相关链接
小学生以“虚拟性行为”感受艾滋病传播链
今年7月上旬,北京朝阳区六里屯街道邀请20多名学生(包括小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成为“虚拟性行为”的实验者 。
实验开始,学生们被告知,放在讲台上的12杯水中其中有一杯水带有“艾滋病病毒” 。12名学生分成a、b两组,各拿起一杯水代表“虚拟的自己”,并从台上的另一杯“水”——“虚拟性伙伴”中用针管注射一定量到自己的那杯水里,这表明“首次性行为” 。接着,老师又让c组另外6名同学也到讲台取一杯水,与第一批同学相互换水3次,这代表已经进行“3次性行为” 。换水完毕后,老师往每个同学的水里注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检测,如果滴入后溶液呈紫红色,则表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结果6杯水立刻变成紫红色 。同学们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3次性行为”的“虚拟人”有5杯感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