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马思纯是个特殊情况 , 她家庭美满 , 不缺钱不缺爱 , 却同样自卑渴望救赎 。
在心理学者KAYE YORKOVICH提到的爱人方式中 , 马思纯属于祈求者人格 。
“祈求者”通常成长于一个过分保护或过分偏激的家庭中 , 从孩童时代起 , 他们就会在父母面前做乖乖仔 , 从而避免与父母的矛盾产生 。
而马思纯的妈妈 , 恰巧有很强的掌控欲 。
本文图片
马思纯的家庭教育带着某些偏执性 , 她的少年时代完全是在顺从中度过 。
家人要求她必须听话懂事 , 做事之前要为别人考虑 , 来到北京后 , 妈妈又给她立下了很多规矩 , 其中就包括了门禁时间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回家甚至比在学校还要拘谨 , 在家里 , 她连吃饭都要先等长辈动筷 。
这是非常极致的中国式教育模式:父母不仅想“照顾”你的现在 , 更想“掌握”你的未来 。
马思纯的妈妈 , 甚至一度把自己当主持人的梦想寄托到了女儿身上 。
本文图片
在叛逆的青春期 , 马思纯一直是顺从长辈意志的乖乖女 。
而这种人格的小孩不喜欢冲突矛盾 , 比起处理纠纷 , 她们更擅长于说服自己或低头认错 。
在自我和个人需求的被否定中 , 逐渐形成了懦弱、自卑的人格 。
本文图片
“恋爱脑”马思纯
周冬雨在接《少年的你》时曾和马思纯讨论过剧本 , 当女主被同学校园霸凌 , 用篮球砸了后脑的那一幕 , 周冬雨问:她为什么不回头?马思纯说:不敢 。
马思纯经历过真实的校暴 。
家庭带给她的软弱性格 , 再加上本就偏胖的身材 , 使她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对象 。
初中时 , 班里有个女孩格外针对她 , 那个女孩每次路过都要挤兑她的身材 , 运动时也要嘲讽“胖子”的跑步能力 。
本文图片
青春期的马思纯 , 是在打压声中长大的 , 一部分来源家庭 , 一部分来自校园 , 但归根结底 , 是过于霸道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她不懂如何正确对待自我 。
从小到大 , 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话懂事 , 让父母满意 。
即使面对校园暴力也是如此 。
来北京定居后 , 马思纯偶尔会和老家的好朋友写信 , 但是每一次都会被那个女孩提前拿走 , 一字一句地在班里大声朗读 , 欺负得最过分时 , 她甚至往马思纯的杯子里倒粉笔沫和抹布水 。
马思纯在学校被欺负哭了 , 但妈妈知道这件事后 , 只是让她“不要搭理闲人” 。
本文图片
家人总让马思纯听话 , 但听话到了极致 , 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人格 , 变得没有主见 , 脆弱 , 习惯性承受打击 。
如果说在这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马思纯此前一直顺风顺水 , 那这个女孩的出现则成了她不自信的开端 , 就像是有人在她平静的青春里砸下一块巨石 , 石头太大太沉却没人帮她一起打捞 , 最终只能任其坠落 。
她的恋爱脑不是后天养成 , 而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消磨中日渐沉溺——
她和缺爱家庭里的小孩一样 , 性格敏感卑微、擅于讨好 , 她总想让别人满意 , 表现在生活当中就是不想麻烦别人 , 甚至在高速路上 , 她可以为了给司机省事儿憋一路的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谋大事者 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是一种格局的升华
- 一、本事不大 生活给你一些痛苦一次就是有心计,不管你有多么单纯
- 感情的真假 从来没有主动吻过你的女人,是真的爱你吗?
-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渣男,从这5个方面开始
- 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五十岁左右的人,需要有多少存款才能不焦虑?
- |从罗子君、沈慧星身上可见:做个内外兼修的妈妈,真的太重要了
- 广东|广东一女子从5楼往下扔煤气罐,社区:患抑郁症,已被警方带走
-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 ·分手后的感情状态,挽回的可操作空间
- 暗恋 暗恋,是最美好而又朦胧的情感,不掺杂任何杂质,非常纯净
- 这样的女人,从来不轻易依靠,却活得更幸福